文/乐居财经 杨宏彬
政策暖风余热犹存,地产商融资的环境仍在进一步改善。近日又有多家房企的融资获得进展。
2月2日,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官网消息,万科337亿元中票、新城控股150亿元中票、美的置业150亿元中票、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10亿元中票及中国铁建房地产22亿元中票获得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接受注册。
而在3天前,碧桂园曾发布消息称,拟由全资附属公司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总额200亿元中期票据经已获准注册。该笔注册额度自通知书日期起计两年内有效,碧桂园地产可在注册有效期内分期发行中期票据。
据悉,1月初央行、银保监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落实好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保持房企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据克而瑞预计,2023年房企供给侧改革已渐近尾声,稳信用下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改善,房企应积极抓住融资窗口期。
不过,虽然地产融资持续开闸,但房企的偿债压力依旧不容小觑。克而瑞监测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房企将迎来一波大规模偿债潮,到期债券总规模达到5528亿元,同比增长6%。
第二支箭加大援驰力度
2022年11月,交易商协会官网发布“第二支箭”,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直接购买债券等一揽子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政策迅速落地,且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支持房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928亿元,同比增长11%;支持民营房企发行487亿元,同比增长24%;支持民营房企注册1415亿元,同比增长249%;4家优质房企共完成780亿元的储架式项目注册;中债增进公司为12家民营房企205亿元债券的发行提供增信支持。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1018亿元,环比增加84.7%,同比增加33.4%。年内首次单月融资规模突破千亿
2023年以来,“第二支箭”依旧持续发力。1月16日、1月19日,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厦门中骏集团有限公司公告,成功发行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金额分别为10亿元和15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4.2%和4.1%。两只债券系2023年首发的民营地产债。
合景控股也紧随其后,发行了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金额7亿元,票面利率4.5%。
据了解,民营房企发债能持续破冰的原因在于,“第二支箭”近期降低了对抵押物的标准,在2022年8月的政策中,担保资产的前提条件是无抵押的资产,而在这轮发行有所放松,募集资金用途可用于偿还抵押物的前手贷款。
抵押标准放宽后,部分出险房企也能获益。据悉,旭辉控股集团(0884.HK)15亿元中票已于1月10日下午中债过会,暂定于1月18日发行,询价区间为2.8%-4.3%,发行期限为三年,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全额担保。
不过,从发债金额来看,优质的房企能获得更大的额度,如万科、碧桂园、新城控股、美的置业,近期获注册的发债金额较上述房企的发债金额要大得多。
业内人士分析称,稳定民营房企融资事关房地产市场全局,关键在于“择优”,即“不唯所有制、只唯优劣”。
全年到期债务逼近万亿
在政策支持下,2022年房企的融资虽现“翘尾”,但纵观全年,依旧不理想。
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00家典型房企全年融资总量为8240亿元,同比减少38%,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元,主要是因为2022年房企流动性危机大面积爆发,民营房企的融资规模长期低迷。
与此同时,房企的偿债高峰也即将到来。2023年,房企到期信用债及海外债合计9579.6亿元,相比上年多700亿元,房企偿债规模有增无减,其中信用债占比65.9%,海外债占比34.1%。
其中,偿债压力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到期债券规模达到了2225亿元,其中1月共有40笔债券到期,剔除已经提前赎回的部分之后约有916亿元,环比增加476%。
因此,房企的偿债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违约事件也在持续发生。
1月31日,金科股份首次发生境内公开债务违约,截至2022年11月末,金科股份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合计90.91亿元,占公司 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的23.36%。1月26日,融信中国称,尚未支付2023年1月到期优先票据,本金及应付利息总计约4.31亿美元。
过去一年,房企面对到期债务多以展期为主,全年通过交换要约重新上市的海外债余额为967.4亿元,占全年到期余额的25.8%。在海外债市场,多家房企主动取消海外评级,虽然降低了触发交叉违约的概率,但也截断了海外融资渠道。
而在2023年,部分展期债务迎来偿还期限,房企存在发生二次违约的风险。
另一方面,2022年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企普遍存在销售额下滑的问题。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只能给予房企喘息的机会,若要从根源解决问题,或还需借助融资力量拉动销售端,推动经营端流动性回暖。
相关标签:
地产K线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