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港交所官网,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思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蓝思科技成立于2006年,于2015年3月18日在A股上市,是业内领先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果链公司”一直是蓝思科技挥之不去的标签。自2007年成为苹果玻璃盖板核心供应商后,蓝思科技与苹果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由此形成的客户集中度过高问题也持续引发市场争议。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蓝思科技分别实现营收466.99亿元、544.91亿元、698.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30.42亿元、36.77亿元。
同期,蓝思科技来自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31.36亿元、315.12亿元及345.66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1.0%、57.8%和49.5%。
尽管蓝思科技在历年财报中从未明确披露其第一大客户的身份,但通过其招股书披露的关键信息可以推断——这家1976年在美国成立的跨国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及相关服务,显然指向苹果公司。
东吴证券也曾在研报中指出,2015-2023年,蓝思科技对第一大客户苹果公司销售额从83亿元增至315亿元,在公司营收占比始终在50%以上。
对苹果公司的业绩依赖,使蓝思科技不得不承受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的代价。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蓝思科技的毛利分别为85.47亿元、84.92亿元及101.8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8.3%、15.6%、14.6%,毛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具体产品来看,蓝思科技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17.1%,已经下滑至2024年的13.8%。
此外,为满足苹果定制化需求,蓝思科技等果链企业不得不持续扩大资本支出。截至2024年末,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已达363.7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4.9%。值得注意的是,当期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9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892万元显著增加。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存在明显风险敞口,一旦遭遇供应链调整,公司可能面临大规模的资产减值压力。
事实上,自2015年在创业板上市后,蓝思科技便开始扩展新业务以抵御依赖苹果公司而带来的风险。
2024年,蓝思科技来自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产品的营业收入为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3%,占总收入的8.49%;来自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的营业收入为34.88亿元,同比增长12.39%,占总收入的4.99%;来自其他智能终端的营业收入为14.08亿元,同比增长754.23%,占总收入的2.01%。
从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智能汽车及座舱业务构成蓝思科技的第二大业务板块,但其营收贡献率仍相对有限。且与2023年相比,该业务板块的营收占比呈现小幅回落态势。
在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至2024年间,智能汽车及座舱业务的毛利率由19.5%大幅下滑至8.7%。而这一下滑趋势主要归因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海外生产基地运营成本的持续攀升,二是客户对产品测试标准日趋严格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蓝思科技正加速拓展人形机器人业务领域,相关布局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1月,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联合开发的灵犀X1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据悉,蓝思科技已组建专业研发团队,为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包括关节模组、仿生机械手、机身结构件等核心零部件及整机集成服务。
然而,行业分析显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市场需求的稳定性与商业模式成熟度均有待验证,未来发展存在一定变数。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公司其他智能终端业务(含人形机器人)营收为14.0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2%,对整体业绩贡献仍较为有限。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