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涵盖“三省一市”,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共孕育出7家上市城商行,分别为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
2024年,7家上市城商行资产规模合计达17.72万亿元,其中,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坐稳“3万亿俱乐部”;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均超2万亿元;苏州银行规模最小,近7000亿元。此外,经营业绩方面,7家城商行营收和净利润“无一掉队”,均实现了正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城商行资产质量维持较好,除上海银行外,其他6家不良率均在1%以下;拨备覆盖率同样表现优异,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均超过300%。
江苏银行资产规模向4万亿迈进,
上海银行与宁波银行差距缩小
在长三角经济带涌动的金融浪潮下,江苏银行以资产规模近4万亿元的体量,展示出城商行头部机构的战略定力。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其资产总额为39520.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2%;各项存款余额21158.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3%;各项贷款余额2095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7%。
其中,该行对公贷款131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82%;零售贷款67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0%,均实现了正向增长。
另一家“3万亿级”城商行是上海银行,规模仅次于江苏银行,但增速却是上述城商行中唯一个位数增长的银行。
该行业绩快报显示,截至去年末,集团资产总额3226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7%;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14057.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9%;存款总额17100.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7%。
资产规模排名第三位的是宁波银行,该行现已跻身“3万亿俱乐部”,总资产增速高达15.25%。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14372.5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35.01亿元,增长18.41%。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宁波银行与上海银行的总资产仅有千亿左右差距,而在2023年时,两者的差距达3700余亿元,未来座次是否被刷新还待观察。
而素有“债券之王”的南京银行,其资产规模正在以双位数增长的速度,向“3万亿俱乐部”靠近,但目前仍有一定的距离;杭州银行与徽商银行去年资产规模均突破了2万亿,增速均为双位数增长;苏州银行资产规模在上述银行中最小,近7000亿元。
具体从发放贷款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在各项贷款中,江苏银行在江苏地区贷款余额18047亿元,占比最高,达86.13%;长三角地区(不含江苏)贷款余额1429亿元,占比6.82%;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734亿元,占比3.50%;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742亿元,占比3.55%。
此外,宁波银行披露,其贷款主要投放于浙江和江苏地区,贷款金额分别占全行贷款总额的64.37%、21.61%。
南京银行的贷款主要分布在江苏地区,占比84.92%,其中,南京地区占比达25.96%;长三角地区(除江苏地区)占比达10.31%。
杭州银行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该行在浙江地区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例为78.69%,较上年末上升0.27个百分点,其中杭州地区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为43.01%,较上年末下降2.37个百分点。
另外,徽商银行的贷款主要分布在安徽,占比高达88.87%;江苏相关占比仅为5.94%。
徽商银行营收净利排名被超越,
杭州银行净息差降至1.41%
目前,江苏银行依然是长三角城商行阵营的“营收一哥”,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08.15亿元,是上述银行中唯一突破800亿元的城商行,同比增长8.78%,远超过其他6家城商行。其中,利息净收入559.57亿元,同比增长6.2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17亿元,同比增长3.29%。
宁波银行营业收入仅次于江苏银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上海银行排名第三位,去年实现营收529.86亿元;南京银行是上述7家城商行中唯一实现营收双位数增长的银行,增速为11.32%。
事实上,南京银行营收双位数增长的背后,是非利息净收入做出了较大贡献,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36.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9.38亿元,同比增长19.98%。而在此之中,贡献最大的则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去年较上年同期大增329.48%。而该指标之所以大增,是受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幅度较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2023年营收及净利润排名均不及徽商银行,但去年两项指标均超越了徽商银行,升至第五位。
归母净利润方面,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和苏州银行去年净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0.76%、18.07%和10.15%。其中,江苏银行是上述银行中净利润唯一突破300亿元的城商行。
虽然7家城商行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但去年净息差压力犹存,已披露相关数据的5家银行,即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去年净息差均出现了下滑情况。
具体来看,南京银行去年净息差为1.94%,在上述5家银行中排名最高,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其次是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其中江苏银行去年净息差1.86%,较2023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
宁波银行净息差同样为1.86%,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该行在年报中解释,受到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市场利率下行、存量按揭调价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19个基点,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29个基点;负债端,居民对中长期存款产品的偏好强,但新增存款利率受重定价影响持续下行,存款付息率得到有效控制,存款付息率下行7个基点,整体付息负债利率降低9个基点。
同时,宁波银行方面还表示,2024年净息差下行幅度小于存贷利差的下行幅度,主要得益于存贷款规模实现较好增长。
另外,徽商银行净利息收益1.71%,较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杭州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最低,为1.41%,较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
杭州银行副行长章建夫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总体来看,现阶段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但是从行业的变化和杭州银行自身的变化看,净息差下行的边际明显好转。
6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
上海银行不良率最高
去年7家长三角城商行的突出共同点是资产质量表现较好,从不良贷款率方面看,除上海银行超过1%(1.18%)外,其他6家城商行均未超过1%。
其中,截至去年末,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为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均为0.76%,均与上年末持平。
宁波银行在年报中指出,该行不良率始终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确保公司能够专业专注于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为银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徽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9%、江苏银行为0.89%、南京银行和苏州银行均为0.83%。
划分产品类型,部分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仍有所上升,比如,杭州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虽然未超过1%,但也从2023年的0.59%上升至0.77%。该行在年报中指出,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承压,公司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暴露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率小幅波动。对此,公司采取存量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开展滚动排查、实施结构调整、重塑升级小微信贷风控模式等措施,缓解不良贷款率上升压力。
此外,分类别看,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批发和零售业、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贷款率居前,分别为2.37%、2.04%,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47个百分点、上升0.55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去年末,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500%,达541.45%;苏州银行超过450%;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均超过300%;徽商银行和上海银行超过250%,其中,徽商银行拨备覆盖率是上述银行中唯一出现正增长的城商行。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