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进展!统一统计指标、全覆盖统计对象、分工协作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新浪财经 6.5w阅读 2025-04-16 19:10

  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

  本次《制度》重点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共享及发布、部门分工等作出统一规定。

  业内专家表示,《制度》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的标准和总纲。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为辅助宏观调控、科学设计并精准实施各类政策工具提供有力支撑;又有利于更好支持相关领域考核评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发力、持续用力,高质量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

  为“五篇大文章”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以来,各方在落实“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标准和口径不一”的问题。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新兴领域数据覆盖不足,现有统计体系难以全面捕捉;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完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监管体系下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报送流程存在割裂,导致全口径统计效率受限。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持续提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加强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支持配套机制。完善企业科技含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行“创新积分制”,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应用,深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研究转型金融标准。建立养老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

  在强化组织实施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数据信息共享和评价结果运用。

  本次《制度》正是对《意见》提出的相关工作进行落实。薛洪言表示,《制度》的发布标志着金融‘五篇大文章’从政策倡导转向可量化、可追踪的实施阶段。

  核心内容:重点统计指标及其标准和口径的统一

  《制度》遵循“全面覆盖、综合统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标准统一、协同衔接,科学有效、汇总共享”原则,重点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共享及发布、部门分工等作出统一规定。

  《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统计对象和业务的全覆盖。《制度》规定的统计对象全面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统计范围包括贷款、债券、股权、资管债权、基金、保险、衍生品等多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综合统计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工作情况。这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信息支持。

  二是实现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统计指标及其标准和口径的统一、协同。《制度》设置重点统计指标共计200余项,涵盖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融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业务以及其他重点指标。对每项指标均规定了统一、协同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与国家统计标准、行业政策、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及现有实践有效衔接。

  三是建立统筹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数据归集汇总,统一编制形成全量统计报表和指标。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认真落实统计数据采集要求和源头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加强数据共享。

  有业内专家总结,《制度》重点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共享及发布、部门分工等作出统一规定。其进一步表示,《制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将以往各领域分散的统计整合成有机整体,推动解决当前重点领域统计实践中存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实现数据充分共享、高效使用。

  据悉,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为金融系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夯实数据基础。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