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家房企,利润过百亿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拾遗地 6650阅读 2025-04-09 17:44


文/十一弟

今年初,绿城发行了一笔美元债,本金5亿美元,为期三年。

境外美元债融资,单纯看企业的主体信用。

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楼市低迷,开发商暴雷,还能发得出美元债的房企,寥寥无几。

绿城上一次发行美元债,还是2022年,停滞了整整三年时间。

这次发行的5亿美元债,其实是房企境外融资的一次破冰——

它意味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在出清,企业信用在修复,很有典型性。

这笔美元债,绿城的发行利率很高——

8.45%。

目前,绿城的整体融资成本仅为3.7%。

上个月,它在境内的发债利率,只有4.37%;

三年前,发行最后一笔美元债时,利率为4.7%。

很多人不理解,绿城为何要舍近求远,跑到境外市场寻求高息融资。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汇率波动。

之所以要发行这笔5亿美元债,是因为它将有两笔美元债,在最近几个月内到期。

这两笔美元债,在2020年发行,还剩下本金7.4亿美元待还。

按照彼时的美元汇率,相当于融资50亿人民币。

今年,这两笔美元债即将到期。

若绿城从境内汇出资金兑付,按照当前的美元汇率,它需要偿还53.4亿人民币。

因此,绿城在境外发行美元债,以旧换新,是成本更低的融资通道。

过去几年间,由于美元升值,给上市房企的业绩,带来了巨大压力。

去年,汇率波动让绿城损失了1个多亿的利润。

它全年的净利润,还不到16亿。

财务管理更精细、手头上财务资源更充裕的企业,懂得未雨绸缪,往往会提前对冲汇兑风险。

比如,华润置地。

光是去年上半年,由于汇率波动,就让它损失了2亿利润。

华润置地安排了掉期工具来对冲汇率风险,锁定的远期汇率,覆盖了6亿美元本金。

去年,汇率波动也让龙湖集团损失惨重,丢掉了5.4亿利润。

但它提前安排掉期工具作了对冲,抵消了全部损失。

这增厚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去年,龙湖的销售规模,维持在千亿以上,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在百强房企榜单上,2024年净利润过百亿的开发商,还剩下三家——

华润置地、中海地产、龙湖集团。

在财务管理上,龙湖一直做得很出色——

它不仅守住了刚性债务不违约、不展期的风险底线。

甚至在安排掉期、锁定汇率这些精细动作上,也管控到位了。

对于企业管理,龙湖的创始人,讲过一句话——

天晴补屋顶,雨夜赶长路。

这句话的本质,其实就是四个字——

未雨绸缪。

即便在最好的行情里,也要做最坏的打算。

2022年,开发商还没有大批倒下,龙湖就在内部做过一次压力测试——

如果整个公开市场融资对房企关闭,龙湖应该怎样活下去?

这是一次应对极端市场风险的财务演练,龙湖得出了答案——

以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去压降有息债务,从而倒逼业务发展。

守住了正向的经营性现金流,也会克制住投资性冲动、规模上的冲动。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龙湖就已经预判到了财务上将会承受的压力。

于是,它提前踩了刹车,收缩规模,压降债务,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来强化业务韧性。

去年,龙湖的销售额1011亿,现金回款率超过100%。

它的有息债务,已经减少到了1763亿。

一年时间里,压降了163亿。

今年的债务目标,是进一步削减到1400亿左右。

龙湖的融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4%;整体债务期限,拉长到了十年以上。

未来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占比17%,而龙湖手上持有494亿现金资源,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开发业务之外,龙湖还有商场、物业等庞大的运营及服务业务。

这些业务板块,不仅为它贡献了丰厚的利润,还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去年,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超过了267亿,增长了7.4%,占上市公司营收比重将近21%。

连同资本开支在内,龙湖在去年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入60亿以上。

尤其是龙湖天街等商业物业,不仅产生了稳定现金流,还能从银行换取贷款融资,优化债务结构。

去年,龙湖从银行拿到了大概300亿的经营性物业贷款。

到现在,龙湖的经营性物业贷款规模,已经增至773亿。

这些经营性物业贷款,置换了之前的信用融资,大大增强了债务的安全性。

有了正向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畅通的融资渠道,在整体收缩的行情下,龙湖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拿地节奏。

去年,它在全国九个城市,拍下了9块地,权益地价将近52亿。

今年一开年,龙湖又在上海、苏州拍下了两块地。

不过,在拿地策略上,龙湖依然是收缩聚焦,伺机而动。

刚刚举行的业绩会上,龙湖的管理层作了表态——

“现阶段,还是以债务安全为第一位,优先于增量投资。”

“财务安全是发展底线,履行所有债务的安全兑付。”

“把公开市场不违约、银行贷款不逾期,作为首要原则。”

对龙湖来说,今年是债务结构转换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

年初,它偿还了65亿的信用债。

早在去年底,龙湖就已经筹集好了资金,存放在了偿债专户。

几个月后,还有30多亿信用债将要到期。

据说,龙湖已经开始往还款账户里面打钱了。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