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盘,A股市场已上市ETF产品数量达到1116只,较2024年底增加83只,总规模达3.80万亿元,较2024年底持续攀升。其中615只基金录得季度正收益,全市场ETF平均收益达11.36%,基本与2024年度ETF平均收益持平。
2025年一季度,全球资本市场在政策预期与产业周期切换中剧烈震荡,ETF市场呈现出“高回报赛道集中化、资金流动两极化”的鲜明特征。从最新披露的季度排名数据来看,港股医疗健康与科技ETF领跑收益榜单
医疗健康ETF强势领跑,政策红利驱动估值重塑
一季度ETF收益榜单中,医疗健康类产品占据绝对优势。富国基金管理的恒生医疗ETF(159506.SZ)以30.63%的季度回报率位列榜首,最新规模达17.80亿元,单季资金净流入10.25亿元。这一表现与全球医疗技术突破密切相关:2024年末CAR-T细胞疗法在多国加速审批,叠加AI药物研发平台商业化落地,推动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成分股估值快速修复。值得注意的是,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520500.SH)虽上市仅三个月(2024年12月27日),仍以30.29%的回报率紧随其后,规模迅速攀升至2.51亿元,显示出资金对创新药赛道的押注力度。
消息面上,3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发会,市场预期会议可能推进药品集采优化细则,次日,在25年有集采大品种的仿创药企股价大幅上涨,接连的药企产品管线出海及年报超预期叠加集采优化预期, 再次提升市场对创新药的关注, 港股创新药药剂个股及科创板有BD预期的创新药药剂个股涨幅较大。
东海证券认为,近期多家创新药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数据优秀,多家企业披露了重磅BD交易,行业政策持续回暖,带动创新药板块关注度持续提升。当前板块整体投资配置价值显著,随着上市公司进入业绩密集披露期,建议关注经营稳健、业绩边际持续向好、现金流充沛的优质公司。建议关注创新药链、医疗服务、连锁药店、器械设备、品牌中药等细分板块及个股的投资机会。
港股科技ETF涨幅居前,硬科技标的成资金避风港
科技类ETF的表现优异。景顺长城港股科技50ETF(513980.SH)以29.01%的季度回报率位列第三,规模突破112.74亿元,单季资金净流入41.10亿元,成为全市场吸金能力最强的产品之一。其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涵盖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受益于国产替代政策加码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红利。相比之下,部分泛科技主题ETF表现同样优异,如海富通港股通科技ETF(513860.SH)季度回报28.84%,反映市场对硬科技板块的多维度青睐。
政策面上,2025年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多重信息。科创等“硬科技”板块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招商证券基于当前经济与资金结构,建议关注质量龙头和科技科创龙头。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行业线索之一,电子、传媒等行业备受瞩目。在市场对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科技科创龙头有望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投资者青睐。
易方达基金旗下排名靠前产品数量领先,2024年度业绩傲视群雄
易方达基金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卓越的市场表现,继续稳居行业前列。根据最新数据,易方达基金进入TOP30的ETF产品为3只,分别为中概互联网ETF(513050.SH)、港股通医药ETF(513200.SH)、恒生新经济ETF(513320.SH),季度回报分别为26.62%、24.26%、23.48%。
截至2025年4月1日,已披露的基金公司财报中,易方达基金以39亿元的净利润稳居“一哥”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达20536.08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2.43%;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达14309.81亿元,行业排名第1。年报数据显示,在公募基金降费让利的大背景下,2024年易方达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21.09亿元,同比下滑3.13%。但通过降本增效,易方达2024年实现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15.33%。
从β到α的范式迁移
2025年一季度ETF市场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被动投资工具正在从“市场β的载体”转向“结构性α的捕捉器”。对于投资者而言,简单的指数跟踪策略已难以获得超额收益,需深度结合政策周期(如医疗审批加速)、技术成熟度(如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产品策略创新(如费率动态调整)等多维因子进行动态配置。建议采用“核心(高流动性宽基ETF)+卫星(政策红利主题ETF)+对冲(黄金/红利类产品)”的三层架构,以应对愈发复杂的市场环境。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