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六家国有大行2024年报的陆续披露,目前年终“成绩单”已全部出炉。
2024年,国有六大行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52万亿元,同比下降0.27%;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8%,以一年365天计算,六大行日赚超过38亿元。
受境内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六大行去年净息差继续收窄。其中,邮储银行降至1.87%,位居大行首位;交通银行降至1.27%,居于大行末位。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除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外,其他大行均实现了不良率的下降,不过,邮储银行亦是大行中不良率唯一低于1%的银行。
工行、建行营收同比下滑,
多家大行净利同比增速不足1%
从营业收入情况看,六家大行中,工行和建行的营收同比出现下滑,分别同比下降2.5%至8218.03亿元、下降2.54%至7501.51亿元。
从工行年报看出,2024年,该行利息净收入6374.05亿元,比上年减少176.08亿元,下降2.7%,占营收的77.6%。同时,非利息收入1843.98亿元,比上年减少36.59亿元,下降1.9%,占营收的比重为22.4%。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93.97亿元,减少99.6亿元,下降8.3%;其他非利息收益750.01亿元,增加63.01亿元,增长9.2%。
针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的问题,工行解释为受落实保险“报行合一”政策、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等因素影响,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对公理财收入有所减少;担保及承诺业务费率下降,相关收入有所减少。
而建行的年报显示,2024年,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5898.82亿元,较上年减少273.51亿元,降幅为4.43% ,在营收中占比为78.64%。与此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9.28亿元,较上年减少108.18亿元,降幅9.35%。
事实上,除了工行和建行,其他四大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
净利润方面,国有六大行去年的归母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上升。其中,2024年,“宇宙行”归母净利润规模仍旧是绝对的王者,实现归母净利润3658.63亿元,同比增长0.5%;其次是建行,为3355.77亿元,同比增长0.88%;随后依次是农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分别同比增长4.7%、2.56%、0.93%、0.24%。虽然大行归母净利润均有所增长,不过,工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未超过1%。
资产规模方面,相较于2023年,2024年国有大行资产规模均有所提升。其中,工行去年资产规模超过48万亿元,位居第一;农行资产规模超过43万亿元,排名第二位;建行资产规模同样超过40万亿元;中行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超过17万亿元;交行资产规模不足15万亿元。
六大行净息差继续承压,
有高管称短期内仍面临下行压力
2024年,国有六大行净息差继续承压,其中,邮储银行净息差位列大行首位,为1.87%;其次是建行,为1.51%;工行和农行均为1.42%;中行为1.4%;交行排名末位,为1.27%。
与2023年同期相比,六大行2024年净息差均有所下滑。其中,建行、工行、中行2024年净息差均较2023年下降0.19个百分点;农行下降0.18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下降0.14个百分点;交行仅下降0.01个百分点。
工行行长刘珺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当下银行业需要穿越低息差环境。工行压力大,但也要闯出一条新路。2025年,工行将力争在国际化等方面发力,并力争实现收入多元化。
对于净息差下滑一事,中行行长张辉表示,将继续把加强净息差管理作为低息环境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发扬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合理控制净息差变动幅度,积极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着力在转变业务结构、政策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针对净息差下降的原因,中行在年报中指出,从资产端看,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24个基点,主要是受境内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降,但外币资产收益率上升,部分抵消了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影响。境内人民币中长期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在境内人民币发放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为74.15%。从负债端看,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下降6个基点,主要是本行持续加强负债主动管理,坚持量价协同发展策略,强化存款成本管控,人民币负债付息率有所下降。
而对于建行去年净息差同比下降的情况,该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表示,从今年走势看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总体的下行幅度将小于去年。
另外,农行董事会秘书刘清表示,展望2025年,从宏观层面看,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仍在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挑战仍然存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面临一定挑战,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是承压的趋势,农行的净息差变动亦会与行业趋势基本一致。
交行去年净息差虽然仅下滑0.01个百分点,但在国有大行中排名末位。谈及息差问题,交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近几年息差收窄压力较大,去年交行保持了基本稳定。展望2025年,他表示,息差在短期内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资产端,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政策性因素的持续影响,叠加有效需求偏弱背景下,行业竞争加剧的资产收益率仍面临下行压力;负债端,受外部环境变化及客户偏好等因素共同影响,当前存款结构依然延续了定期化、长期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整体存款平均成本率的下行。
邮储银行去年不良率上升,
六大行零售贷款不良率抬升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除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外,其他大行均实现了不良率的下降,不过,邮储银行亦是大行中不良率唯一低于1%的银行。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去年不良率仅为0.9%;中行不良率为1.25%;农行不良率为1.3%;交行不良率为1.31%;工行和建行不良率均为1.34%。
与此同时,六大行2024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是工行,最低的是邮储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行去年个人贷款不良率均同比有所抬升,而公司贷款不良率则均有所下降。
针对资产质量问题,中行副行长武剑指出,从集团不良新生成情况看,目前保持大体稳定,境外新发生不良有所下降,境内部分重点领域承压。对公方面,房地产行业仍是目前境内新发生不良的第一大行业,但风险已经逐步出清,同比已呈现下降趋势;个人业务方面,个人经营贷款和按揭贷款新发生不良同比增加,资产质量压力仍存在。受上述业务风险上升的影响,中行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中行去年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023年的0.76%增至去年的0.97%;企业贷款和垫款的不良率则从2023年的1.48%降至去年的1.26%。
交行副行长顾斌表示:“今年以来,我行仍在继续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措施,将继续发挥国有大行主力军作用,统筹抓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有信心在2025年继续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不过,顾斌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在资产质量管控方面面临的压力,一是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内生性现金流仍未完全恢复,项目销售未完全回暖,该领域一部分贷款仍面临下迁不良的压力;二是去年以来,银行业零售业务风险整体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对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压力;三是国际形势目前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防范外部冲击对一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对资产质量带来管控压力。
截至2024年末,交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末升至1.08%,相对而言,公司类贷款不良率较2023年末下降至1.47%。
深入推进数字金融建设,
多位大行高管谈人工智能发展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经济格局,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
工行副行长张守川介绍,从投向上看,工行聚焦高质量发展,以领军银行姿态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保持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3.1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近2万亿元,均居同业首位。
数字化转型方面,中行副行长蔡钊介绍,2024年,中行主动融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坚定落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数字金融建设,打造数科技创新引擎,主要做了两大方面工作,一是向上引领,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向下扎根,筑牢数字金融发展基础。
谈及下一步发展,中行方面表示,将响应时代的号召,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
建行行长张毅则表示,2025年,建行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通过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升级生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来激发经济的活力。
此外,交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钱斌在业绩会上表示,交行一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数字化新交行的建设作为集团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以促进五篇大文章协同发展。
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银行业务布局与服务模式。中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截至目前,中行已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达3300亿元。未来,中行将根据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客群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扎实推进5年人工智能产业链万亿专项综合金融支持计划落地,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保障。
钱斌也表示,交行一直以来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2021年便已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作为交行新名片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交行主要围绕“降成本、控风险、创价值、优企业”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不过,考虑到当前人工智能在应用上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会存在AI幻觉。因此,交行的基本策略是先对内后对外,先局部后整体,会把降成本和控风险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
谈及近期受到诸多关注的DeepSeek大模型,张守川介绍,工行在同业中率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并接入工行自己的“工银智涌”大模型矩阵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工行的新质生产力版图。
农行行长王志恒也表示,DeepSeek发布的高性能大模型引发全球关注,农行积极跟进,完成了DeepSeek全系列大模型在行内的部署运用,主要在智慧办公、智慧营销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目前也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