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O进程:科创板首家过会企业,募资缩水与审核提速
2025年2月21日,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邦科技”)科创板IPO通过上市委审议,成为今年首家过会企业。公司拟募资5.98亿元,用于液相色谱装备产能扩建、研发中心建设及实验室仪器生产项目。尽管成功过会,但其上市进程波折重重:2023年12月受理后经历两轮问询,募资额从最初9.8亿元缩水近40%,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被完全取消,研发项目资金亦遭削减。这一调整背后,折射出监管层对产能消化能力及技术产业化前景的审慎态度。
二、产能消化难题:市场空间与新增产能的“错位”矛盾
汉邦科技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募投项目新增产能的合理性。根据规划,公司将新增1000台液相色谱装备及2000台实验室仪器产能,但历史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其生产级液相色谱系统销量仅从254台增至439台,实验室仪器销量亦在500台左右徘徊。即便以2023年销量为基数,新增产能将实现现有规模的数倍扩张,但沙利文预测的2027年市场规模(实验室色谱设备36亿元、生产级小分子设备18.7亿元)与当前增速(2023年小分子设备市场增速已降至6.31%)存在明显脱节。
对此,上交所在上市委会议中重点问询“新增产能的必要性及消化措施”,要求公司结合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及在手订单(截至2024年10月为6亿元)进一步说明可行性。尽管汉邦科技强调本土化替代趋势及GLP-1药物需求拉动,但大分子设备收入受生物药资本寒冬影响已现下滑,叠加东富龙等竞争对手的挤压,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
三、专利纠纷缠身:核心产品涉诉,赔偿与禁售风险高悬
专利侵权诉讼是汉邦科技IPO的另一大隐忧。公司与国际巨头Cytiva的三起专利纠纷尚未终局,涉诉产品包括自动轴向压缩层析柱(ACC系列)、色谱柱及自动匀浆罐(STK系列),潜在赔偿金额合计达1150万元,且败诉可能导致相关产品禁售。尽管“色谱柱”专利因无效宣告暂免赔偿,但“柱装填方法”案二审若改判侵权,公司将面临550万元赔偿及停产风险。
更严峻的是,专利纠纷暴露了汉邦科技研发投入的短板。2021-2024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率仅6%-6.7%,远低于行业均值10%-11.77%,且核心产品依赖早期技术突破(如2005年自主开发的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柱)。
四、财务隐患:存货积压、应收账款逾期与业绩增速放缓
汉邦科技的运营效率问题同样突出。报告期内,存货周转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0.6-0.76次 vs 1.1-1.27次),1年以上库龄存货占比逐年攀升至39.3%,存货跌价损失累计超7500万元。应收账款逾期率则从75.72%升至85.09%,账期拉长导致现金流承压,公司仅以“行业赊销惯例”解释,却未提供可比同行数据佐证。
业绩方面,尽管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11.61%和54.07%,但增速较2022年的50.32%大幅下滑,且过度依赖小分子设备(收入占比超60%)。
汉邦科技的过会虽为国产色谱设备替代注入一剂强心针,但其面临的产能消化压力、专利诉讼风险及财务隐患,均指向IPO后的可持续性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专利纠纷判决进展、新增产能投产后的订单匹配度及研发投入能否补足技术短板。
来源:有连云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