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既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政策调控、金融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也暴露出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行业正经历从“金融属性”向“民生属性”、从“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从“高杠杆扩张”向“精细化服务”的艰难转型。在此过程中,市场下行压力增大,大量房企资金链紧张。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单一风险事件引发银行抽贷,进而导致系统性危机的风险不容忽视。
此前,广发银行重庆分行与重庆皇石置业有限公司的金融借款纠纷案终审落槌,法院判决虽从法律层面确认了银行抽贷行为的合法性,但其引发的社会争议也将银行业风控逻辑与民营企业生存权之间的矛盾推向了公众视野。
银行抽贷这一行为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轨迹产生系列的影响,并可能将局部风险升级为区域性信用危机。
保交楼任务艰巨
抽贷或会加剧系统性风险
重庆皇石置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立足于重庆市,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天眼查显示,其经营范围包含对渝中区青年路77号(YZ4-3-514地块)进行开发、建设、出售、出租、物业管理;从事酒店管理服务;经营客房、住宿等…据查阅,其中的渝中区青年路77号即重庆万豪行政公寓。
重庆万豪行政公寓改造项目,于2020年1月开业,受疫情影响,连续三年的经营和销售并不乐观,贷款合同签署后,依靠股东援助之下还本付息。
2020年,重庆皇石为保证企业长期经营发展,项目以全抵押的方式,向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办理经营性物业贷款12.5亿元,贷款期限15年,固定利率7%,季度还息。贷款发放后,重庆皇石按期还款,截至2023年6月,已归还本金3389.10万元,并支付了2.5亿元的利息。
而在2023 年 2 月,由于央行征信系统从一代升级到二代,重庆皇石以前的股东2008年在交通银行重庆分行的一笔已经结清的贷款,在征信系统升级过程中产生了数据错乱,导致重庆皇石的一笔早已结清的贷款被错误地显示为 “大额贷款逾期”,逾期金额为7亿元。重庆皇石迅速查明并解释了这一“乌龙”事件,但广发银行重庆分行仍将该贷款的五级分类调整为“关注”。
同年5月,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将重庆皇石和其股东征信评级下调,造成两者外部融资环境全面恶化,在批贷款无法放款,已有贷款也无法续贷,重庆皇石最终在2023年6月发生实质性违约。2023年8月份,广发银行重庆分行直接将重庆皇石及股东方担保人的征信调整成“可疑”。
同时,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在成渝金融法院对重庆皇石和担保人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提前结清所有贷款金额,收回未偿还贷款本金12.12亿元,冻结其所有银行账户,并查封股东担保人多项资产及股权(包括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超16亿元。
广发银行重庆分行胜诉后收回贷款,导致了重庆皇石项目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滞。
近两年来,重庆全市范围内延期交付项目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3月,烂尾楼项目总数已达58个,较2023年6月新增11个。其中,中心城区23个项目被列为“重点风险项目”,涉及资金缺口超10亿元。尽管已有35个项目(占比60%)被纳入“保交楼”专项借款名单,但剩余项目的复工压力仍集中在资金调配与债务化解环节。
单个项目的抽贷行为可能成为压垮区域信用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会导致同业机构对同区域企业采取预防性抽贷,形成“雨天收伞”的恶性循环。
全国范围内,截至2023年底,保交楼专项借款已发放3500亿元,覆盖162万套住房。中金公司测算显示,剩余资金缺口仍达800-1000亿元,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城市。聚焦重庆地区,2023年四季度财政报告披露,当地保交楼资金缺口为86亿元,单个项目平均缺口约2.3亿元,商业项目资金缺口尤为突出,约为住宅项目的1.8倍。
这一缺口与房企流动性危机、地方财政承压形成叠加效应,加剧了项目复工难度。
就行业而言,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银行业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均值达5.72%,其中股份制银行风险敞口更大。以广发银行为例,其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高达6.21%,较行业均值超出0.49个百分点,反映出部分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压力及风险处置策略的问题。
反观国内其他银行,不乏对处在资金困境中的房地产企业合理纾困的案例。
例如,2022年融创商票逾期引发供应商挤兑,民生银行推出"反向保理 应收账款质押"方案:对融创35家核心供应商的8.3亿元应收账款进行确权;发放年化利率5.2%的定向贷款(低于市场平均2个百分点);融创提供未来销售回款账户质押。最终成功协助融创稳定了上下游企业127家,保障了12个项目正常施工。
再如,阳光城2023年因评级下调触发金融机构集体抽贷,邮储银行对其中3个绿色建筑项目启动"特事特办":对24亿元开发贷暂缓计入不良(需满足项目预售率超60%);发放4亿元"保交付"专项贷款,执行LPR基准利率(当时为3.45%);引入第三方代建方共同监管工程进度。最后,阳光城3个项目均按期交付,还带动企业其他项目获得AMC机构注资。
这些案例可以表明,银行可以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工具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企业纾困与债权保全的双重目标,避免风险处置行为对实体经济造成“次生伤害”。
重庆皇石遭重创
民企融资容错机制需建立
广发银行重庆分行抽贷对重庆皇石带来了一系列反应。
一方面,重庆皇石旗下项目因广发银行重庆分行提前贷款陷入停滞,导致800余名施工人员离场,项目周边13家已签约商户集体退租。企业面临着资产被拍卖、员工失业的多重困境。
另一方面,重庆皇石控股股东——民生国际(00938.HK)被迫停牌,参股的恒天海龙(000677.SZ)股价单周下跌12.7%。
银行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枢纽,在风险控制之外,肩负着推动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政策方面也多有提及。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3年)强调:金融机构需建立差异化风控机制,对暂时困难但前景良好的企业给予融资展期支持。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2023年1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同时抓好促发展和防风险。
2025年2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民营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搭建银企精准对接平台,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落实好无还本续贷政策,加强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足度。
广发银行在《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承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纾困力度”,但其对皇石地产的抽贷决策,与同一时期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下降8.7%的数据形成了对比。
当重庆皇石这类企业面临困境时,银行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贷款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缓冲空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缓解资金压力,避免资金链断裂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还能稳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经营,促进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金融机构既要做金融安全的守护者,更应成为实体经济的赋能者。
为了避免银行因单一风险事件就对民营企业采取抽贷等极端措施,引发系统性危机,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至关重要。第三方评估机构具备专业且多元的评估视角,能够独立于银行和企业,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市场前景等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评估。
同时,政府应搭建专门的民企融资协调平台,发挥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协调与引导作用。当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境时,该平台可以组织银行、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商。
民企融资容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需多方的共同努力。在良好的融资环境下,民企才能更好地生存,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相关标签:
银行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