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盗用信息质疑到行长助理疑似“失联”,百信银行怎么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证券之星 1.2w阅读 2025-02-13 12:28

2024年对于百信银行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在年初被质疑盗用个人信息,随后在年末又出现行长助理疑似“失联”的事件,让百信银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证券之星注意到,百信银行是由中信银行和百度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2024年上半年,该行总资产较年初缩水79亿元至1046.1亿元,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54%和2.92%,首次出现“营利双降”。尽管第三季度资产规模回升至1107.63亿元,但全年利润压力显著。

疑陷行长助理“失联门”

2024年11月,《大众日报》与《南方都市报》均报道了百信银行行长助理于晓红已“失联”的消息。11月7日,据海报新闻报道,通过多种方式联系百信银行办公室核实情况,截至发稿时暂未取得有效信息。不过百信银行人工客服表示,目前银行运营正常。

据了解,于晓红于2021年1月获银保监批复担任百信银行行长助理,成为该行7位高级管理层团队成员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于晓红事件之前,2023年8月,百信银行因11项违法行为,被监管给予警告,并收到一张超500万元的罚单。

同时,百信银行时任行长助理李某朝、徐某以及前惠普信贷事业部技术总经理、现平台金融事业部总裁朱某沂被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

证券之星注意到,2024年,百信银行在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出现明显缩水与下滑。上半年总资产规模缩水79亿元。经营层面,百信银行2024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54%和2.92%。

据悉,公司业绩下滑与其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相关:为减少对高风险助贷业务的依赖,百信银行正推进“新三年规划”,重点提升产业金融占比,但转型初期低收益业务拖累了短期财务表现。

征信报告中的“1元授信”谜团

百信银行2024年遭遇的离奇事件不止这一桩。

去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多位市民在投诉平台称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时候,发现了有百信银行的授信记录,而投诉人表示其本人并未使用或注册过百信银行的相关账号并进行贷款。

有投诉者表示,其于今年3月11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发现了一条记录:“2023年6月27日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14日,可循环使用。截至2024年2月,信用额度1元(人民币),余额为0,当前无逾期。”该投诉者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也从未使用过百信银行,手机号也从未注册过百信银行。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除了1元授信之外,有的投诉者的授信额度则更高。就投诉者的诉求来看,多位投诉者表示想要关闭额度以及相关解释。

事件发酵后,百信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关于客户投诉有专门的客服专家已经联系客户解答疑问。该行客服表示,如果是通过合作平台申请借款,是会产生到相关记录的。

据介绍,该行合作平台包括百度闪付、360 借条、分期乐、云闪付、美团、拍拍贷等。“通过我行合作平台申请过我行额度,征信是由我行上报的。” 百信银行客服进一步表示,用户申请时会显示借款合同,会提示出资方。

不过,对于征信报告出现类似贷款授信记录的情况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征信?以及银行在其中是否存在盗取个人信息的质疑,该行并未作出解释。

证券之星注意到,早在2023年8月20日,据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百信银行因11项违法行为,被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503.2 万元。

罚单显示,百信银行违法行为类型中就包括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未准确、完整、及时地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使用格式合同;信息披露未以适当方式供金融消费者确认接收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完整信息;未按要求向金融消费者披露与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关的重要内容等。

面对一系列的风波和业绩下滑,百信银行未来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同时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业绩的逆转,这不仅是百信银行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市场和储户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来源:证券之星

相关标签:

银行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