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婞 李晓晔 编辑/高岩 来源/野马财经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来到南朝的首都金陵,满怀热情和功名事业心,纵笔描绘了金陵的富丽堂皇和繁荣昌盛,为后人所称道。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六个朝代都曾在南京建都。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是江东最繁华的城市,现在也是江苏省的省会,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重要金融中心。
124家上市公司集聚
打造资本市场“南京板块”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一个城市经济的浓度和厚度,是城市最硬核的品牌资产。一个城市上市公司的发展水平代表该城市经济活跃度和市场主体活力强,并且是观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量占到全国的12.94%。
据江苏本地财经新媒体“深水财经社”出品的《2024年11月江苏A股公司月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江苏省以697 家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从市值来看,截至11月末,北京市A股总市值达到25.06万亿,位居第一位,广东省以15.17万亿位居第二,上海以8.44万亿位居第三,江苏则以6.8万亿位居第五位。
而在江苏省内,南京又以1.66万亿元位居第二。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收盘,南京市A股总市值已经增长至1.72万亿元。
从上市公司平均体量上看,据野马财经统计,南京124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规模达到134亿,位居苏南地区第一位。
而从百亿和千亿市值公司数量来看,截至11月末江苏共有7家千亿市值公司,其中南京占到4家;江苏共有147家百亿市值公司,南京占据36家。
市值高的公司通常代表其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而一个城市的上市整体市值较高,不但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对公司的融资能力、声誉、员工士气以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影响。
坐落于南京的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埃斯顿(002747.SZ)厂区内景
征途投资高级合伙人王兆江认为,“南京孵化上市公司多,取决于多方面原因,但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个方面,地理和人才因素。南京处于长江经济带,既是江苏的省会,又处于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三地区的中心区域,便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另外,南京又汇聚了江浙沪徽各地优秀人才,这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第二个方面,得益于南京政府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通过各项有力措施,成功促成了众多企业的上市发展。”
从2020年开始,南京优质公司IPO进程开始提速。政策方面,2020年南京市政府就实施了企业上市“宁航行动”计划,通过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手续,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南京企业培育信息系统,强化拟上市企业培育服务专员制度和“一站式服务”制度。
2021年,南京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目的在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发展成果,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南京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在营商环境构筑方面,南京市政府通过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等政策的实施落地,简化办事流程,减少业务办理时间,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市场。
在政策支持下,南京着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扶持秉承“苏商精神”的企业家大展拳脚,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加广阔的舞台。如此一来,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了辖区内更多的企业家创业、创新,不断孵化IPO企业,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
建设完整金融生态链
提升对全省金融服务辐射能力
资本市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南京能够集聚120多家上市公司,主要得益于当地在政策支持、营商环境构筑、金融机构扶持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另外,南京还推行“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催生更多新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并且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的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加大对信贷中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潜规则”的查处力度,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此外,南京曾在2022、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家服务日”“‘基础+特定’资质一次办理”等三项创新举措获国务院办公厅推广。
在金融行业生态圈的打造方面,南京积极推进科创金融辅助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联合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机构,构建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圈。目前,南京各类科创金融专营组织超过60家,设立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推出200余款科创金融专属产品;全市已有10家企业获得QFLP试点资格,累计申请试点基金规模折合人民币超百亿元。
南京本土上市城商行南京银行(601009.SH)外景
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金融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年新增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私募基金等各类金融经营主体超过120家。截至2023年末,全市由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设的金融机构共305家;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17家,备案基金规模总资产4294亿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等5类地方金融组织327家。
此外,2023年南京新增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新增居全省第一;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当年实现转贷金额322.43亿元,累计转贷1363.7亿元,惠及民营企业1.18万家。
而且,南京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先后获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数字人民币以及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
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实现了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3年为2425.75亿元,同比增长10%,占GDP比重达到13.9%,仅次于京沪深位居国内各城市第四位,金融业成为南京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南京河西金融城夜景
2024年1月11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CDI CFCI 15)中,南京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七,较上一期提升1位。
南京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金融领域取得的成绩也与当地人才战略密切相关。从2019年开始,《南京市年度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已连续发布5年,由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等多部门共同编制,主动为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紧缺人才进行精准画像,一手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一手吸纳外地精英。以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2022年档案流动数据来看,档案流入为流出数量的2.2倍;流入人才中26至45岁者、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双双超过80%。人才的充足供应也为企业创业、创新打好坚实基础。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南京如今有能力构建重要金融中心,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与“苏商”的拼搏精神和成功经验的延续有关。
羽翼渐丰的“南京金融圈”
已成东部创投金融服务高地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南京已经建立起了能够辐射南京都市圈等周边城市的金融生态链,凭借其外溢效应,为江苏和南京都市圈的企业提供更为充足的金融服务。
比如南京拥有国内唯一一家在上海、香港和伦敦三地上市的券商华泰证券,成为东部地区唯一能够为企业提供全球资本市场服务的券商之一。另外南京国资旗下还有一家上市券商南京证券。截至目前,南京这座城市已经诞生了两家上市券商、三家上市银行、一家上市金融租赁公司。
南京市的建邺区是全市金融要素最为集聚的区域,2023年仅这一个区金融业增加值就突破400亿,该区重点打造的金鱼嘴基金街区是南京首个基金街区,是南京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被寄望发展成为“南京的陆家嘴”。2023年,金鱼嘴每日路演全年服务项目700个,撮合融资超16亿元,这些优质项目不仅有南京本土企业,还有大量周边省市的企业,成为上海金融中心之外的又一创投金融聚集地。
南京市政府通过政策“增量”、服务“增值”、发展“增效”来支持实体经济,又紧跟数字浪潮,积极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引导金融投资机构聚焦企业尤其是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创新支撑,促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上市公司形成了正向循环,互相成就。
柏文喜认为:“南京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通过建设创新名城,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这都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
此外,柏文喜还指出,“南京在上市公司分布上呈现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如江宁区和栖霞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南京支持上市公司与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这种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的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产业链优化的思路。”
“通过这些启示,其他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南京的经验,推动本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柏文喜表示。
王兆江认为,南京模式的成功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找准定位,认清自身的发展优势,包括人文和自然资源条件,结合自身的特长来引入和发展对应产业;
第二,可以引入智库规划设计,发展不能盲目,需要借助内外智库为城市量身打造经济生态;
第三,眼界要打开,态度要开放,合作要诚恳,孵化要耐心。在推动企业上市上,要脚踏实地,打好根基,做好赋能,不能以急功近利心态,把上市作为一种政绩来推动,而应该先把基础营商环境搞好,做好企业发展的坚定后盾,有了好的营商土壤,就有更多的企业种子发芽生根,直到壮大。
“千里宸游幸旧畿,金陵长见五云飞”,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无数的辉煌与梦想。如今,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名城——南京,正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借助这种关注度,通过努力做好城市服务,引入金融中介机构,着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吸纳,正在成为了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各类企业创业、创新的热土,实实在在赋能企业,做企业的背景板,让鸿鹄在天空翱翔,让鲲鹏水击三千里。
你去过南京吗,对这座“六朝古都”印象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本文来源:野马财经
来源:野马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