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景生命中报利润下滑超八成,股东频频减持,高盛、大摩深套其中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证券之星 6.9w阅读 2024-09-11 17:38

最近,曾因体外检测概念红极一时的透景生命(300642.SZ)正经历着上市以来最大幅度的业绩下滑。

8月25日晚间,透景生命发布2024年度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同比下滑21.86%,为2020年同期以来最大降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63万元,同比减少80.9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1.17万元,同比下降87.98%,为盈利年份中最差表现。

业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透景生命主要从事自主品牌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产品主要涉及肿瘤全程检测、自身免疫、心血管疾病、病原体感染及生殖健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的多系列产品。

行业角度来看,市场需求下滑、客户采购量降低是透景生命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据Wind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同行业的东方生物、明德生物、迪安诊断、迈克生物等营收规模均迎来收缩。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较上一年度大幅下降约30%,市场需求骤减对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尽管身处体外诊断行业,透景生命先前却并未因为新冠业绩大涨,2020年,公司增收不增利,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近30%。2021年,公司在实现营利双增后,2022年又迎来了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虽然营收同比增长9.38%,但净利润同比下滑达22.55%。

2023年,随着行业需求的逐渐下滑,原本业绩就不出彩的透景生命更是“雪上加霜”,营收同比下滑24.19%,归母净利润更是7年内首次跌破亿元,同比下降近30%。2024年上半年,透景生命盈利双降,交出近年来最差答卷。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透景生命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差距尤为悬殊,销售毛利率为63.55%,销售净利率为1.65%,相差超60%。此外,贡献公司超九成营收占比的试剂收入也迎来了毛利率的显著下滑,同比下降超3%。

股东频频减持

除了面临业绩下滑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透景生命还不断承受着股东减持的苦恼。

公告显示,透景生命多个IPO前股东进行了减持。自2020年起,透景生命披露多条特定股东减持计划公告,仅2022年,就有张江创投、荣振投资、凌飞集团等股东披露减持计划。

在多次减持后,多位原始股东持股比例大幅减少。凌飞集团的持股比例从2017年底的13.93%降至7.38%,上海启明已退出前十大股东行列。

今年,股东上海荣振再度减持公司89.87万股股票,占总股本比例0.55%,变动后持有236.49万股,持股比例从8.33%降至1.45%。资料显示,荣振投资为透景生命首次公开发行前持股股东,根据相关承诺,荣振投资的减持事宜需履行信披义务。根据公告,荣振投资此次减持原因为资金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凌飞集团所持透景生命股份还被大幅质押。截至今年1月23日,凌飞集团累计质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高达 84.58%,占公司总股本比例6.2%。

机构纷纷出逃

据公告,透景生命的前十大股东中,包含了高盛、摩根士丹利、UBS等知名外资,实际上,早在2020-2021年间,这几家知名外资就纷纷入场,2020年二季度,UBS、摩根士丹利新晋成为透景生命的前十大股东,高盛与美林证券在2021年一季度新晋为前十大股东。近4年来,这四家机构股东进行过小幅买卖,但始终位列透景生命的前十大股东。

然而,近三年,伴随着透景生命业绩下滑,股价持续下挫,2021年至今,透景生命累计跌幅超过60%,深度套牢了这几家外资股东。

另外,2021年透景生命进行了一次年中分红,每10股转增8股,转增股份的当季度股价均价为39.25元/股(前复权),较现价折价68.9%。目前,透景生命的股价正处于历史低位,显著低于高盛、UBS、摩根士丹利等股东当初购入时的价格,据此估算,这些股东的持股价值已经大幅缩水。

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之际,也有部分机构投资者选择离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共有9个机构投资者披露持有透景生命A股股份,合计持股量达5420.84万股,占透景生命总股本的33.25%,相较于上一季度,机构持股比例合计下跌了0.32个百分点。包括UBSAG、上海浦东新星纽士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珠海阿巴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

去年年末,共有65家公募基金持有透景生命,持股市值近7000万元,4家QFII基金共持有透景生命4.65亿元,此外,共有五家其他机构持有超过5亿元。

然而,截止2024年6月底,已有近半数公募基金选择“撤退”,剩余公募基金的持股数不足130万股,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QFII和其他机构的市值也急速缩水,并已有部分的减持行为。

来源:证券之星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