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卷钱跑路,家居企业“兜底”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靳文雨 张丹 10.7w阅读 2024-07-29 20:00

文/乐居财经  靳文雨 张丹

买东西最担心的就是,钱付了,货没收到。而最可怕的是,想去找卖家理论一二,却发现卖家跑路了。

去年10月,范女士在“芝华仕”专卖店订购了餐桌、茶几、电视柜等家具。同年11月26日,她发现该专卖店已人去楼空,负责人联系不上。

在重庆北碚区,跟范女士遇到相似情况的,有两百多人。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在黄某峰、胡某东经营的门店下的单。

经销商黄某峰、胡某东在重庆市北碚区合伙经营着欧派、金牌、芝华仕门店。据报道,二人收取消费者货款后,未转给生产厂商,疑似挪作他用,造成资金链断裂,3家门店相继停业,无法按合同约定将货物交付给消费者。

1个人遇到这种事去维权,或许很多时间很难有个结果;波及到上百人,这就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事了。

最新进展,这事有了结果。

报道称,重庆北碚区市场监管局、消委会经过多方努力,促成这3个品牌的生产厂商无偿为消费者兜底发货,继续履行消费者与经销商此前签署的订购合同,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0余万元。截至7月中旬,这起因家居门店停业引发的群体性消费纠纷才得以全面化解。

经销商“跑路”

由于地产遇冷,近年来家居家装业务增速放缓,竞争激烈程度却不减反增,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关店量也在不断增加。还有些经销商因货款挪用导致资金链断裂,“跑路”事件频频发生。

这一现象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对整个行业的声誉和稳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不少厂家出于品牌声誉考虑会先行兜底,但能够顺利、快速处理妥当的案例,其实并不是很多。

定制行业迅猛发展,经销商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经销商存在的恶意经营行为,导致门店停业,货款消失,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很多时候事件牵连的主体并不在少数。

依赖经销商加速品牌推广和规模扩充的同时,自然也承担着因个别差异带来的伤害,经销商跑路不仅在定制领域,在家居行业的其他领域也有看到,比如照明、地板、瓷砖、卫浴等。

这两年上游地产的影响,家居企业所承受的资金压力和债务压力都在增长,有些甚至把好好的一个企业拖垮。回不来现钱,资金周转不开,消费还在降级,各种因素叠加,经销商跑路比以往要多,企业分店、分公司关门闭店的也不在少数。如东易日盛今年5月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所说,2024年公司继续关闭部分亏损的分公司和店面及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大店,以利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跑路”频发的背后

客观而言,家居家装业务是一门比较艰苦的生意,利润空间也不是很大。但近几年随着定制家居产品的流行,衍生出一种新的定制家居模式,即先收款再下单后生产。

这种模式资金占用少,没有库存积压、滞销问题,致使盈利质量有所提高,经销商的平均年利润能达到35%-40%。如果定制的家具属于高档家具的话,利润率可能会更高。

但经销商失联跑路问题仍然频频发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催发因素是什么?

无论是跑路现象,还是关店倒闭、收缩门店数量等,其背后原因都十分复杂。部分经销商可能是受市场环境影响,经营不善,必须关掉亏损严重的店;也可能是品牌合作的调整,原有代理关系解除,店面只能关停。

当然,也有部分经销商的家居业务做得还可以,有一定利润空间,于是,有些经销商很自然地谋划转型,找一些其他创收的门路。

一边保持原来的家居经销业务,作为现金流来源,另一边开辟新战场,挪用了家居业务的货款作支撑。这种情况下,如果新业务投资出现问题,回款不及,就会把整个链条拉垮,导致业务暴雷。

从处理事件的态度来看,有品牌或厂商出于品牌声誉度的考量,会第一时间派出事件的处理负责人,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协商,主动担责,以促进事件的妥善解决。

但也有一些品牌方会认为自己也是受害方,厂家与经销商是两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且消费者的账款并未进入自己的公司账户,所以没有必要承担全部责任。

事实上,如果品牌方与相关公司之间存在授权经销关系,授权人对其授权的加盟商有管理责任。消费者针对授权人主张权利,授权人也应承担相关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从品牌声誉度来说,大量厂家都是通过经销商网络抢占市场,一旦经销商不履约,厂家也不能为最终的交付兜底,容易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信任,不利于提升竞争优势。

相关标签:

家居K线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