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计划打造2115个公园 规划各类绿地约213平方千米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3.1w阅读 2024-07-18 22:15

为响应相关政策,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韧性,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特组织开展了《南昌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

该项目规划范围与《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一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

市域:南昌市行政辖区,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高新区、新建区、红谷滩区、经开区、湾里管理局、安义县、南昌县、进贤县。

中心城区:南昌市城镇开发边界涉及的乡镇、街道范围。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与 ”十四五 ”规划期限相衔接,至2025年;远期:与《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年)》一致,至2035年。

目标愿景为韧性南昌:做好山水文章,构建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打造一个安全、弹性的韧性城市;宜居南昌: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标杆城市,打造长江中下游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宜居城市;人文南昌:以民为中心,重文脉特质,塑造江西之心的人文城市。

预计到2025年,绿地品质持续提升,坚持量、质并举,加快城郊郊野公园,市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兼顾老城添绿和新城增绿,使得城市绿量显著增加,公园绿地均衡分布。

到2035年,构建类型多元、功能齐全、网络联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绿色生态空间,形成结构合理、服务均衡、内涵丰富、以人为本的城乡游憩体系,市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充分彰显“绿水润城,和美南昌”的目标愿景。

从布局看,将构建生态优先的市域生态格局。

锚固区域生态格局,衔接上位规划,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蓝 绿交织”生态格局,整合区域山水林田湖等生态 要素和自然人文资源,系统性布局四类市域绿地。

完善城乡游憩体系,在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构建 “3级、6类、14种” 城乡公园体系,规划期末,城区建成40 生态公园、100 城市公园、2000 社区公园。

构建生态保育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军山湖、 梅岭、峤岭等区域,衔接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全市4处自然保护区和16处自然公园(森林公园9处,湿地公园7处),加强2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改善生态湿地公园,保留原始湿地风貌,营造自然生境;以现有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基础融入科普、运动、文化、休闲等功能。

构筑防护隔离廊道,依托赣江、抚河、潦河构建3条区域生态廊道,利用蓝绿空间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防护廊道构建12条都市区生态廊道。

打造均衡布局的城区绿地,构筑“揽山拥江、五廊入城、绿脉织网”的城区绿地结构,规划依托南昌“山、江、湖、城”镶嵌渗透的城市空间形态,整合核心自然、人文景观要素,形成“揽山拥江、五廊入城、绿脉织网”的城区绿地结构。

至2035年,南昌市中心城区内规划各类绿地约213平方千米 (城镇开发边界内),绿地率不低于40%。

公园绿地约69平方千米,规划重点推进中小型公园绿地建设,创新探索 存量用地增加公园绿地途径,重点提高社区公园、游园规模及占比。

防护绿地约13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铁路防护、道路防护、市政设施防护、 环卫设施防护四大类。提倡在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的开放性。

广场绿地约1平方千米,结合交通枢纽、交通站场、轨道交通站点、市民中心、各级各类公共中心布局广场用地,给居民提供公共活动休闲场所。

附属绿地约130平方千米,作为公共绿地的重要补充,执行《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导则(2014版)》提出的各类用地的控制要求。

区域绿地,中心城区内城镇开发边界外的绿地廊道,保障生态廊道安全,提供郊野休闲功能。

完善全龄友好游憩网络,构建城区公园体系,响应国家公园城市理念,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要,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提升公园服务品质,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郊野”为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布局全市性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 游园4种公园。

综合公园:优先布置在区位和山水地形条件良好、交通便捷的区域。宜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 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园务管理等设施。2035年,中心城区内综合公园总面积为32.7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内)。

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主要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 园、历史名园、体育公园及其它专类公园。至2035年, 全市规划专类公园总面积6.7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内)。

社区公园: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 提升社区公园服务覆盖能力,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向社区延伸,保障社区公园等小型公 共开敞空间的高效与均衡,推进社区公园便携可达。至2035年,全市规划社区公园总面积20.08平方千米。

游园:规划宜结合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布局一处游园(口袋公园),宜充分挖掘现状存量低效空间,实行公园化改造,实现建成区居住用地步行250-300米见绿。至2035年,全市规划游园总面积8.95平方千米。

规划期末,规划(含现状)80个综合公园、35个专类公园、500 社区公园、1500 游园。

04

确定特色鲜明的专业规划。

其中绿道规划:构建“环山、联水、贯城、 串趣”的全域绿道网络体系,推进绿道、慢行道、远足郊野径等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 空间的多道融合,实现“畅达绿城,趣享山水”的总体目标。2035年,达成全市绿道总长2000公里以上目标, 其中,中心城区绿道总长1200公里。

蓝绿耦合规划:以水为纽带,统筹生态、安 全、文化、景观等功能复合 型廊道,融入“海绵城市 “理念,重点提升滨江、环 湖、临河环境,保障水资源、 提升水安全、改善水环境、 构建景观游憩系统。计划打造80公里滨江景观风光带,100公里环湖生态魅力带和240公里滨河生活慢行带。

立体绿化规划:南昌市立体绿化的形式主要有墙体绿化、屋顶绿化、挑 台绿化、栏杆廊柱绿化、桥体绿化、边坡绿化六种类型。根据空间的不同类型分别对立体绿化提出建设指引,见缝插绿,扩大南昌市绿化面积,实现“绿意繁布洪城里, 空中花廊绕南昌,生机盎然英雄城”的发展愿景。

道路绿化规划:集中打造一批景观优异、生 态友好、各具特色的道路绿 化示范项目,搭建南昌特色道路网络体系,实现 “一路 一景、季相丰富”的道路绿化发展愿景。

树种规划:以优美植物彰显南昌生态景观,以传统特色植物传承洪都文化,以乡土植物凸显地域适宜性。植物种植比例按照乔灌木占比不少于70%;基调树种以香樟、桂花、栾树等为主;骨干树种选择以大叶樟、广玉兰、枫香、国槐等为主;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少于90%。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按“山地丘陵保护区、河流 湿地保护区、农田郊野保护 区、城镇空间保护区”4种分 区进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坚持分级规划、有序防灾;安全优先、均衡布局;平急 两用、功能复合的原则,建立“长期避险绿地-中期避险 绿地-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 险绿地”四级避险绿地规划体系。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遵循分级保护、应保尽保、 就地保护、一树一策、保用结合以及持久保护的原则, 全面开展市域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建立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完善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规划期末南昌市域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来源: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