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券商高管总薪降6949万,中金董事长年薪不足30万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许淑敏 2.3w阅读 2024-04-23 10:44

文/瑞财经 许淑敏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共43家,总资产占全行业的77%,2023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全行业的70%和77%,规模和实力在行业中的影响和地位举足轻重。”

前几天,证监会机构司司长申兵在发布上谈到了上市券商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监管层面,他强调了上市券商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发展理念、投资者保护、内控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距离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标准和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证监会继续强化上市券商监管,就《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对于薪酬制度,证监会继续提出“严禁短期激励、过度激励”等要求。

这两年,投行、经纪、资管等业务难做,多家券商业绩增长承压,人均薪酬也随之下跌。瑞财经统计的26家上市券商数据显示,近一半券商人均薪酬下跌,2023年平均人均薪酬仅为50万元,较两年前减少了10万元

头部券商诸如海通证券、中信证券、中金等韧性不再,人均百万年薪的时代已经远去,千万打工人亦难寻踪迹。

证券行业进入调整周期,薪酬结构不断调整,高管频繁又在变动,券商们要如何走出新的增长路线?

01

人均薪酬最高降13.23%

关于券商薪酬的调整,从2022年便已经开始。

一方面是“限薪令”的下发。2022年5月,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健全券商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后于2022年8月,财政部又发布国有金融行业的“限薪令”,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及重要岗位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等。

另一方面,则是证券市场大环境承压。投行、经纪、资管等市场业绩表现不及预期,整体收入缩减。

多种因素作用下,券商薪酬不断调降。

A股上市券商共43家(不含参控股券商),截至4月18日,已公布2023年报的券商共26家。

Wind数据显示,2023年,26家券商人均薪酬范围在26-80万元之间,其中7家处于60-80万元,15家处于40-60万元,40万元以下仅4家。人均薪酬最高的是中信证券,高达79.73万元;人均薪酬最低的是华安证券,仅为26.57万元,不足30万元。

以平均数计算,26家券商人均薪酬为50万元。对比2021年,该等数值为60万元。

从增减的幅度来看,近一半券商人均薪酬下跌了。根据Wind数据,12家券商人均薪酬同比下跌,幅度1.77%-13.23%,其中中原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等3家券商人均薪酬下跌最为明显,分别同比减少13%、11%、9%。

不过,券商人均薪酬上涨,仍占大多数。一共14家券商人均薪酬同比增长,上涨幅度最大的是中泰证券,从2022年的42.63万元到2023年的62.83万元,增长47%,其次为国海证券,从2022年的31.14万元到2023年的38.02万元,增长22%。

拉长至5年时间来看,券商的人均薪酬下跌势头更为明显。以中金公司为例,2019年-2023年,其人均薪酬分别为88.91万元、114.98万元、98.3万元、78.63万元、69.72万元。

中金公司一度辉煌,2020年人均薪酬破百万,突破行业天花板。但此后一路走下坡路,2023年已经跌破70万元的门槛。

瑞财经发现,头部券商“三中一华”(中信、中金、中信建投、华泰),仅剩下中信建投、华泰证券2023年人均薪酬同比上升,但上涨比例也不高,分别为4%、6%。

头部券商韧性不再,多数保持上涨的券商,为中小券商,例如国海证券、西南证券、国元证券、首创证券等。

随着监管趋严,券商薪酬制度仍不断调整。今年4月,证监会就修订《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薪酬制度,继续提出“严禁短期激励、过度激励”等要求。

02

千万薪酬难寻

证券行业步入调整周期,首先承担压力的,是证券高管们。

Wind数据显示,2023年,26家券商管理层薪酬总额共6.55亿元,相较上年度减少了6949万元。

其中,21家券商管理层薪酬同比下跌,幅度从0.23%-25.43%不等。国泰君安、西南证券、东方证券、国联证券等管理层薪酬分别下跌了25.43%、23.2%、22.65%、21.76%、20.83%,跌幅均超20%。

仅有5家券商管理层薪酬同比上涨,分别为方正证券、浙商证券、红塔证券、国海证券、首创证券,涨幅分别为15.53%、11.2%、9.73%、5.8%、2.52%。

证券行业的高管,素有“打工皇帝”之称,此前高管薪酬达千万元以上,并不是难事。

但眼下,千万年薪的高管已经难寻踪影,就连头部券商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亦如此。

2020年,中金公司曾合计为董监高发放1.68亿元薪酬,当时任职的董监高中,共有6人年薪超千万。

随之高管薪酬不断缩水,2021年-2023年,该等数据分别为9441万元、4126万元、3226万元。

2023年,中金公司仅有4名高管年薪超过500万,分别为总裁吴波、董秘孙男以及管理委员会成员王建力、王曙光。

中金公司支付以往年度递延薪酬(税前)为:吴波359万元,孙男335.5万元,王建力413.8万元,王曙光490.7万元。

递延薪资占了薪酬总额70%以上。如若不计算递延薪资,上述高管所领到的报酬分别为170万元、174.9万元、138.5万元、178.4万元,均在200万元以下。

中信证券管理层薪酬虽然也逐年下跌,但始终处于行业较高水平。2021年-2023年,该等数据分别为1.6亿元、1.04亿元、9463万元。

年报显示,中信证券共有29名高管领取薪资(含离职),其中董事长张佑君、总经理杨明辉、财务负责人张皓、总司库李冏,以及执行委员马尧、薛继锐、李春波等5人,2023年薪酬(不含递延)超过500万元。

这两年,券商高管变动较多,一把手频繁更换,董事长薪酬波动明显。

例如,申万宏源董事长于2022年变更为刘健,国泰君安董事长于2023年变更为朱健,中金公司董事长也于去年底变更为陈亮。

可以看到,2023年中金公司董事长薪酬,仅28.3万元。

另一边,中小券商高管轮换更为频繁,中泰证券、中原证券、西南证券、长城证券、华西证券均更换了新董事长。

中泰证券董事长王洪,薪酬由2022年的6万元涨至于2023年的80万元,涨幅1197%。其自2022年12月履行中泰证券董事、董事长职责。

而中原证券董事长薪酬也从2022年的76万元涨至91万元,涨幅391%。2023年6月,中原证券原董事长菅明军到龄退休,随之鲁智礼继任。

整体来看,2023年,已披露的20家券商董事长薪酬多数在100-200万元范围,绝大部分董事长薪酬呈现下滑趋势,仅有7家券商董事长薪酬上升。

03

业绩承压

各家券商薪酬增减情况不一,与应付职工薪酬、员工人数等指标相关。

瑞财经以公式(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粗略计算工资福利薪酬总额,2023年,26家券商总工资薪酬为1332.9亿元,较上年度上涨了15.8亿元。

至于员工人数变动,根据Wind数据,截止2023年底,26家券商员工总人数为23.56万人,同比增加了4407人。

10家券商有所减员,其中7家减员超百人尤其是东北证券、光大证券、国海证券、中信建投,去年分别减员492人、477人、396人、246人。

另外,16家券商仍在增员,其中5家增员超500人。可以看到,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增员均超千人,分别增长1494人、1080人。

但与上述整体增员、增薪趋势不同,26家券商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却下滑。瑞财经统计,2023年,26家上市券商总营收4311亿元,同比下跌0.18%,总归母净利润1161亿元,同比下跌2.34%。

其中,6家券商营收、归母净利润双跌,分别为海通证券、中金公司、广发证券、东方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绝大部分为头部券商。

尤其是海通证券,跌幅最大。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实现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其业绩下滑原因包括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借款利息支出增加等。

去年第四季度,海通证券甚至首次出现20年来首次单季度亏损,与境外业务毛利率下跌、海通国际私有化等有关。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经济、资产管理、证券承销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23年,其营收600.68亿元,同比下降7.7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21亿元,同比下降7.49%,已是中信证券第二年营收净利双双下降。

而海通证券、中信证券正是上述增员最多的券商,与业绩跌幅形成强烈对比。

从人均创收的角度看,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的人均创收水平下滑明显。2019年-2021年,海通证券人均创收均超300万元,一度突破371万元,但2023年,人均创收仅为168万元,断崖式下跌;2021年,中信证券人均创收突破300万元,但随之下滑,2023年仅为223万元。

回顾2021年,共有6家券商人均创收超过300万元,红塔证券甚至突破了470万元。经过两年调整,2023年,仅有浙商证券一家人均创收维持在300万元以上。

眼下,大多数券商人均创收维持100万元-200万元范围,另有5家中小券商人均创收不足百万,分别为西南证券、红塔证券、方正证券、国联证券、中原证券。

最低的为中原证券,2023年人均创收仅为71万元。

来源:瑞财经

作者:许淑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