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靳文雨
过去一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行业新周期在兴起,特别是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中村改造和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智慧城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等利好政策的驱动,给消费建材行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塑料管道作为基建及消费建材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也迎来了大量的增量需求。中国联塑(02128.HK)作为管道建材产业龙头,在逆境中握紧机遇,以强大韧力保持业务稳定发展。
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该集团收入达308.68亿元;毛利81.21亿元;年内溢利23.20亿元,持续在同行业内保持领先优势。
报告期内,中国联塑一方面在积极深耕管道领域与扩大产业布局,不但做强做精主产业产品,亦不断进行产品及技术创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及扩大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该集团也在积极拓展建材家居及其他产业,实现了核心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助力拓宽整体收入基础。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集团的长远健康发展打造优质引擎。
聚焦主业,产业生态能量明显
作为中国领先的大型管道建材产业集团,中国联塑经过多年努力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融合管道系统、建材家居等业务的综合性企业。
2023年,中国联塑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原则,持续深耕主产业,以强大韧力保持业务稳定发展。期内整体收入为308.68亿元,其中塑料管道系统业务实现收入245.85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79.6%,依然是营收贡献的中坚力量。
年报披露,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中国联塑按市场状况调整销售策略,加上进一步多元化产品组合,带动集团塑料管道及管件产品销情上升,2023年产品销量按年增加10.6%至264.7万吨。其中PVC产品的销量上升9.3%至194.13万吨,非PVC产品的销量则上升14.5%至70.55万吨。期内,维持毛利率在合理和稳健水平为28.5%。
除了保持管道系统业务的龙头地位,中国联塑的产业生态也实现协同发展,拓宽整体收入基础。在2023年房地产市场持续遇冷,国内建材家居行业发展仍受到影响的背景下,该集团的建材家居业务实现收入28.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占总收入的9.2%。
中国联塑表示,集团将继续专注产品质量,优化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通过多元化的高质建材家居产品及服务助力健康的绿色建筑。同时,会紧抓地产项目建设机遇,持续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开拓资本实力较强的新客户,支撑业务销售。
该集团的“其他”业务包含环保业务、供应链服务平台业务及新能源业务等,业绩表现亦十分亮眼。期内营收同比增长40.3%至34.4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1.2%。
海外布局加速,品牌渗透力不断提升
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联塑需要寻求更多优质增长引擎,因此转型升级不可避免。中国联塑在做强做精主产业产品的同时,一直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主动对接、积极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如该集团锁定智能制造目标,通过打造物联网、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为一体的智能工厂,提高制造实力。年内,中国联塑塑料管道系统生产的年度设计产能为321万吨,产能使用率约79.4%。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中国联塑也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管道产业优势和科研实力,扩大管道系统的应用,为规模化的农业种植提供高标准的产品设施及解决方案。
至于渠道资源方面,中国联塑已与政府部门、基建龙头央企国企等建立了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投入国家工程与市政改建等项目,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了集团在管道系统市场的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中国联塑还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据悉,中国联塑已建立超过30个先进的生产基地,分布于全国19个省份及海外国家,并积极完善战略布局,拓宽销售网络和市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该集团于全国各地的独立独家一级经销商数目增至2853名。
随着国际商贸往来逐步恢复常态化,中国联塑也在积极拓展海外版图,一方面把握海外当地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基建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及渗透力。年内,中国联塑的海外营收达25.53亿元,占比由同期的6.5%提升至8.3%,本土化策略效应明显。
据乐居财经了解,早在2007年,中国联塑已经开始“出海”,其从商品贸易起步,开展品牌合作、项目并购,顺应国际形势变化,深入“本土化”,于东南亚、北美等重点市场投资建厂。
2023年,该集团进品牌出海本土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并持续拓展东南亚市场。现时,其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及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已营运,而于菲律宾、孟加拉国、越南等生产基地亦正在筹建,为集团发展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联塑表示将持续深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继续深挖主产业机遇,加强多元业务协同。与此同时,顺应市场趋势不断升级创新,夯实品牌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并把握海外机遇,拥抱全球化,展现智造的硬核实力,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