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元航资本张志勇:立志投出商业航天领域50%上市公司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猎云精选 Joe 3.8w阅读 2024-01-16 15:38


带领团队坚定的做生态链投资。

文丨猎云精选 ID:lieyunjingxuan

作者丨Joe

随着万亿市场消费新赛道的渐次打开,空天信息产业正成为腾“空”而起的新增长极。而作为空天信息产业建设端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2015年被业内称为商业航天的元年,这源于2014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文的政策:推进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允许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之后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者便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这一年也是张志勇带领团队成立元航资本的时间。
元航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张志勇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关村高聚工程领军人才,天使联合汇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通用航空协会副会长。其团队核心成员也都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背景,在投资、技术和产业领域具有平均15年以上投资经验和专业技术研发、企业管理经验。元航资本投资方向聚焦于国家新一代创新战略下的战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重点关注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技术和国家级重要科研成果转化技术。
元航投资团队经过研究和梳理,把商业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工交叉、清洁能源、新材料等几个行业赛道作为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经过几年的投资实践,特别是在商业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元航资本以其积累的深厚航空航天的专业背景,抓住了几个关键领域的早期创业团队,对其进行了天使轮投资,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和收益。“我们要做产业生态链型的投资机构,而不是泛行业的纯财务投资人!”张志勇告诉猎云网。
北航,被誉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要了解商业航天,必然绕不开北航,要投资商业航天企业更绕不开北航。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卫星、火箭、发动机、电推进、箭上电子、星务计算、卫星载荷、测运控服务、在轨操作和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等领域,众多北航校友挑大梁、担重任。
脱胎于北航的元航资本,重点支持和孵化北航师生、校友的创业企业,经过近8年的深耕,已经成为商业航天领域领先的投资机构,该领域知名的头部企业如星河动力、微纳星空、航天驭星等,都是元航资本给的第一张“支票”。
2018年年初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元航资本几位合伙人来到星河动力位于亦庄的办公室与星河动力团队首次见面。此时星河动力刚刚成立不久,团队只有3人。张志勇曾表示:在2017年元航资本通过扎实的行研决定在商业航天火箭赛道作为投资重点之后,我们办公室的桌面上摆满了各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商业计划书,有的已经经过多轮融资,公司已具百人以上规模,但最终元航资本还是决定投资当时只有三名正式员工的星河动力,并在2018年6月成为给他们开出第一张支票的天使投资人。
元航资本的几十家投资组合中,有超过50%的企业投的是种子轮和天使轮。目前元航资本处于退出期的第一期主基金DPI在1.5左右,基金账面MOC接近10倍,不少项目已经取得规模性营收或者进入上市辅导期。
目前,元航资本已先后投资了微纳星空、星河动力、航天驭星、九天行歌、云遥宇航、三垣航天、星辰空间、星移联信等商业航天企业,企业的产品涵盖了从卫星研制、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卫星的测运控服务、空间在轨服务装备、火箭卫星核心部组件以及卫星数据应用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投资组合的产业协同。
但也应看到,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刚过萌芽期,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航天领域资本供给量过少、供应链开放程度和完整性严重不足、航天立法滞后、与国外差距较大等仍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市场用户共同努力。
除了商业航天领域,通用航空、医工交叉、清洁能源等硬科技领域,也是元航资本正在布局的赛道,张志勇立下目标:2025年之前,要再造一个生态链产业投资组合。
这些成绩背后,张志勇立志要做生态链投资,至少在商业航天领域,未来要IPO的企业,50%以上是元航资本投资的。
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计划多达60余项,到2026年我国将发射约21,383颗商业卫星。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计发射67次,其中商业发射13次;中国已发布商业卫星星座计划66项,已部署实施49项,其中民营商业卫星企业已部署实施星座计划32项,占总部署实施计划65%,占总商业卫星星座计划48%。民营商业卫星企业在先进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卫星批量化研制及发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刚刚过去的2023年,张志勇坦言,即使面临时局的不易,但创业者要更好地修炼内功,更多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考虑商业闭环的构建,形成自我循环造血能力。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垂直细分领域专业化投资机构,也更多受创业者和LP青睐,经过近10年的高科技投资历程,已经证明,硬科技创新项目将成为未来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角,生态链的投资逻辑将会是高科技投资的基本模式,硬科技的创新在近几年会更受资本青睐。
张志勇还畅想了未来五到十年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图景:有一天,你可以调用以自己命名的卫星,给远在三亚海滩玩耍的孩子,以上帝视角给孩子拍一套高清写真,这远比手机拍图更酷更有想象力!或者带着家人,买一张飞船船票,飞越“卡门线”进入外太空,享受一个惬意的太空周末旅行。
以下是猎云网对话张志勇实录:
Q:元航资本经过近8年的投资沉淀,有哪些投资优势?
A:第一,团队方面,元航成立的时候,整个合伙人架构是一个完全工科背景、技术导向的团队,这对在硬科技领域投资,奠定了非常好的人才基础。因为消费互联网发展到极致后,商业模式驱动的项目荣光不再,投资风向悄然生变,尤其是2019 年之后,明显地可以看到整个投资的分水岭:从商业模式驱动的消费互联网投资向技术驱动的硬科技投资转变。再加上北航的教育背景,元航资本的团队就是为硬科技投资而生,团队具有充分的“认知盈余”,对项目的技术领域有敏锐的感觉和准确的认知,不会有任何违和感,具备充分的能力边界也不存在硬科技投资的进入障碍。
第二,商业航天是一个高技术高壁垒高风险的行业,没有航天领域的“血统”,是不能完成这一项复杂系统投资的。元航团队的北航背景和航天产业的积累,投资人团队接受过北航专业训练,在北航校友圈还是航天产业圈人脉深厚,更容易接触这个行业优秀的创业者,在获取空天创业人才、项目风险判断、挖掘水下项目、行研、尽调等方面具备先发的专业优势,可以说,元航资本是跟航空航天领域血缘最近的投资机构。
第三,元航资本更专注产业链投资,从2015年开始就注重商业航天的系统性研究和分析,比其他机构早三五年系统性布局行业,在商业航天领域,这8年来,元航资本进行了密集的产业链投资和上下游生态布局,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投资标识,可以说是行业和项目的投资风向标。对于企业的后续融资和发展来说,也起到了一个价值背书的作用,同时在机构定价权和获取更好的投资机会上面,元航资本更具备优势。
Q:元航资本投早投小投原始创新,投产业链、投高校和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策略是如何确定和践行的?
A: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管理机构要成为一个有显著标识的投资机构,不能什么都投,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商业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工交叉等硬科技赛道的投资策略。
整个团队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不是什么热就投什么,而是做好护城河,做到足够深、足够扎实、足够强大。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空天领域一线投资机构,初步达到了专而强的标准,争取未来IPO上市的空天企业有一半都有元航资本的投资。
我们一直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尤其是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90%以上的投资组合都是给的第一张支票。
Q:商业航天领域看好什么样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一般具备什么特质?
A:项目方面主要看3个基本点:产品、技术是否符合未来趋势方向,核心竞争力和壁垒是什么;对所从事的项目,团队基因是否符合、团队能力是否高度互补;市场规模和想象空间是否足够大。
团队方面看:第一是团队出身,即团队教育背景、受过的专业训练、做过的课题、参与的工程项目、完整的型号经验等;
第二是是否具备工程化能力,硬科技投资容易陷入过渡性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欠缺的2个坑,团队必须具备丰富工程化能力和经验,才能具备产品和商业实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第三是项目的继承性,团队之前工作的专业性积累是否有好的延续和继承,大多数创新是渐进式和集成式的创新,那么过往的经验和积累就很重要,也决定了项目产品实现的确定性;
第四是团队是否具备互补性而不是同质化,高度互补性的团队稳定性最高,也更能实现扬长避短,同质化的团队更容易出问题。
Q:商业航天领域目前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市场机会?元航资本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和思考是怎样的?
A: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从第一阶段的装备研制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走向运营和服务阶段,目前整个行业还在一个快速成长期,离成熟期还有相当距离。主要面临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商业航天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高风险、资本密集、智力密集的行业,当然也是一个高价值的、高收益的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资机构的大规模资本投入和十足的耐力和定力,是一个值得投资人深耕几十年的行业。目前整个行业国内一年的资本投入也就在百亿左右,这个数据低于国外,也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航天方面立法滞后,目前对于商业航天的研制、生产、发射、星座运营、卫星数据服务、商业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等,有待于航天立法的规范和保护。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法案》颁布至今,65年间,美国航天立法随着其政治需求的变化和航天能力的增强而不断修订完善,囊括了航天科普教育、科研、试验、生产、发射、运行、再入、空间应用等与航天活动相关的多个环节和方面,形成了涉及航天发射、航天运输、载人航天、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国际空间站等重要航天活动的规范制度。当前世界各国争相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差异以及之前国防的需要,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只发展了短短的8年,中国必须加强和提升航天活动立法的效率与质量,对航天活动进行规范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才能推进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第三,商业航天企业还要在产品和服务的高可靠、低成本方面进一步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和激发商业需求的释放,让商业模式形成闭环,能形成持续造血能力。
同时,目前体制内的供应链对国内商业航天的供应链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商业航天的供应链建设还刚刚起步,这也是未来商业航天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但也应看到2023年12月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着力点,这将给正在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以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也响应了高层提出的未来产业战略;在资本端和创业端,将会有更多的机构和创业者涌入,给商业航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更高的关注度,相信在未来8-10年,商业航天产业将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Q:未来商业航天行业会如何触达C端消费者?
A:商业航天的发展,正在经历从To G到To B再到To C的过程,实际上很多服务已经近在咫尺。现在或者在不久的将来,比如说自动驾驶,要高度依赖于低轨导航增强的亚米级的精度、毫秒级的延迟;还有精准气象预测,未来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所处的区域几点几分会下雨或刮风;再比如未来十年,航天旅游、住太空旅店、办一场太空婚礼将不再是遥不可及;可以拥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卫星,给自己提供专属运营服务:在办公室里,调用遥感卫星给远在三亚海滩玩耍的孩子,拍一张高清的现场图,这远比手机拍图更酷更有想象力!
Q:元航资本过往的投资业绩和投资回报是怎样的?
A:目前,元航资本已先后投资了微纳星空、星河动力、航天驭星、九天行歌、三垣航天、星辰空间、星移联信、云遥宇航等商业航天企业,从卫星研制、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卫星测运控服务、火箭卫星核心部组件、空间在轨服务装备以及卫星数据应用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投资组合的产业协同。
目前元航资本处于退出期的第一期主基金DPI在1.5左右,基金账面MOC接近10倍,不少项目已经取得规模性营收或者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2024年-2025年陆续会有被投企业登陆科创板IPO。
Q:当下投资机构都面临募资难的困境,同时面临大环境遇冷,元航资本的应对和破局之道?
A:从宏观环境来看,这是全行业面临的问题,不管是机构还是创业者,无需抱怨。同时,越是在寒冬之下,越要修炼基本功,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质疑,坚定自己的投资信念。
此外,要不断做好行业研究和产业梳理,做到更全面更充分,不断地去接触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在大家活跃度都降低、投资更保守的情况下,反而更有利于选择一些优秀的投资标的。
第三是不管经济环境好坏,都要追求投资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把握好投资的节奏,研判更充分,更精准地投资。同时除了资本之外, 给项目做好投后服务,包括对接资源、拓展订单、战略讨论和复盘、拓展国际市场等。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考验投资机构的生态投资和投后服务能力,促进被投企业的商业模式闭环的打造和产业链的协作。元航资本投资的商业航天生态,已经在前两年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我们投的火箭公司为我们投资的卫星公司提供运载发射服务,火箭和卫星都用的我们投的企业的测运控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这不是每家机构都能做到的。我们真正做到了在商业航天领域被投企业的生态协同。
Q:新的一年,会看重哪些机会?
A:第一,未来5-10年,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为代表的硬科技的投资会是一个主旋律,在消费疲软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会迎来一波爆发。相应的,投资机构也会进行一个系统进化,从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进化到产业化投资,垂直细分的专业化投资机构越来越受创业者青睐。在资本之外, 更多地给创业者赋能,构建资源协同生态,在投后服务、获取订单、对接资源等方面,提高机构的专业度和赋能能力,会是投资机构的一大方向。
第二,不做泛行业的投资机构,做垂直专注的生态链投资机构,继续深耕硬科技的赛道。
(首图来源:企业供图
- END -

“在看”我了吗?

来源:猎云精选

作者:Joe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