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旭辉建管的官微上,发布了其成立两年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发展迅速”成为它的关键词。
从2021年完成代建团队组建,到2022年管理规模突破1000万方,再到2023年新增在管总建面超980万方。两年多的时间里,其加快了布局的节奏。
也不止旭辉建管,这两年,新入局代建领域的一批房企,包括世茂集团、华夏幸福、中梁控股、龙湖集团、绿地控股、世纪金源等,拓展步伐都在加快。
它们之中,有的是出险房企,以代建作为自救新路,向资本市场讲述轻资产故事,有的是稳健性房企,以代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抵抗行业震荡周期。
无论目的如何,跻身代建这片“红海”,已成为多家房企的共识。
从2023年代建企业TOP20排行榜看来,过往以绿城管理、蓝城集团、中原建业等头部代建企业为主的格局,渐渐发生一些变化。
代建新军开始冲刺榜单,金地管理、腾云筑科、旭辉建管、兴元建设、龙湖龙智造等企业,新拓项目均名列前茅。
这亦折射出地产行业的一些变化,单靠重资产的土地开发,已经难以为继,轻资产模式更能迎合市场周期。而代建行业,既具备市场发展空间,又有政策利好加持,成为“香饽饽”。
只是机遇之下,挑战重重。代建项目转化销售不及预期、竞争态势加剧、代建费率下降、组织架构不够精细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布局“赶进度”
进入2023年第四季度,旭辉建管似乎在赶进度。
其接连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获取项目,又宣布与相高新控股、大连德泰、华远地产等合作,还与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协议,更是签约了宣城AMC代建项目,步履不停。
结果显而易见,去年第四季度,旭辉建管以560万方的新签规模,跻身代建行业第二名。以此,旭辉建管全年的新签规模大涨。
机构榜单数据显示,2023年,旭辉建管新签规模980万方,位列行业第7名。
短短两年时间,旭辉建管便挤入行业TOP10的位置,可见迅猛之势。代建新军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
从2023年代建企业TOP20排行榜看来,以往以绿城管理、蓝城集团、中原建业等头部代建企业为主的格局,渐渐发生一些变化。
绿城管理、蓝城集团依然以一定的规模优势,占据第一、二名的位置,新签代建面积分别为3528万方、1899万方。而原先的头部中原建业,已经掉落至第10名,新签规模716万方。
进入TOP10的金地管理、腾云筑科,去年新签规模也超1000万方,还有旭辉建管、兴元建设、龙湖龙智造等企业,也正往1000万方的目标冲刺。
而进入TOP10-TOP20行列的企业,包括碧桂园建管、绿地控股、新城建管、泰达建设、中铁置业集团、幸福安基、德信绿建等。
乐居财经发现,这些代建企业有个共同点,大多成立不久。目前市场上冲出重围的代建企业,多数成立于近两三年,例如旭辉建管、腾云筑科成立于2021年,龙湖龙智造、幸福安基成立于2022年。
金地虽然布局代建已有十几年,碧桂园深耕代建也逾八年时间,但此前多年并未过多注重代建业务,金地管理、碧桂园建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活跃。
市场甚至还未熟悉这些代建平台的名称。在此之前,多数房企或多或少亦有涉水代建,但并未成立专业的代建管理团队。
像是新城控股,于2022年底成立新城建管,以轻资产代建和代管持续拓宽发展赛道。但早于2020年,新城控股便提出了轻重并举的战略。
新崛起的这些代建平台,各有发展的侧重点。
新城建管正发力商业综合体代建领域,项目主要位于二三线城市;而旭辉建管从商业代建逐渐转向政府代建,目前政府/国企类代建合同额占比超50%;龙湖龙智造的核心能力则在于 TOD全业态运营能力,截至2023年底,其累计获取建管项目60余个。
作为世纪金源旗下的代建平台,腾云筑科自收购当代置业旗下的当代管理以后,也显得高调不少,其目标是打造“新资管 新科技 新生态”三力融合的价值创造闭环。
至于绿地挂牌成立的绿地外滩企业管理服务公司,依托的是绿地外滩中心项目,试点打造轻资产模式、全业务链条的管理运营服务平台。
延伸的第二曲线
代建业务,近几年才开始备受房企重视。如若拉长时间线,政府代建模式在国内首次尝试可以回溯到1993年,商业代建首个项目落地则在2010年。
发展时间足够长,只是多年来不受关注,虽有绿城、滨江集团、德信地产、建业地产等房企早期布局,但始终未成规模。
轻资产代建业务赚的是小钱,其中耗费的时间、精力众多,而且会有损害品牌的风险。彼时,地产开发业务高歌猛进,收效颇丰,没有在意轻资产价值多少。
直到2020年代建第一股绿城管理上市,再到中原建业上市,轻资产代建模式才被推至台前。越来越多房企嗅到商机,也意识到代建行业高利润、低成本、抗周期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发展逻辑转变,单靠重资产的土地开发,已经难以为继,轻资产模式更能迎合市场周期。
稳健型房企,试图以代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抵抗行业震荡周期,出险房企,则以代建作为自救新路,讲轻资产故事“讨好”资本市场。
世茂集团、旭辉、绿地控股、华夏幸福均面临着债务压力,眼下都处于债务重组阶段。而轻资产业务的扩张,除了增厚企业营收的作用以外,还在于提升企业的估值,获取谈判筹码。
华夏幸福债务重组计划当中,以物业、代建平台的股权进行“债转股”。其搭建“幸福精选平台”、“幸福优选平台”,并以上述平台49%股权实施债务重组,预计换取债权400.39亿元。
2023年底,华夏幸福债务重组也迎来进展,金融债务重组签约已超85%。
对于多数出险房企而言,代建业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砝码之一。
去年,进入代建业务新签规模TOP10的兴元建设,背后似乎闪现着融创的身影。天眼查显示,兴元建设成立于2009年,曾用名为浙江融创兴元建设,为融者共创建设管理集团成员公司。而兴元建设的监事张赟,为融创系高管。
在地产开发业务的现金流逆境中,融创选择以代建业务曲线助力原有业务。像是在西安,融创与龙翔控股多次合作,以代建形式参与项目。
世茂则通过代建平台套现。去年底,原世茂执行总裁吕翼花费数千万,完成了对上海世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原世茂管理)的股权收购。
吕翼也在朋友圈官宣:璀璨管理、品牌起航,声称要成为中国优质的不动产全周期管理咨询服务商。
另一边,为了拓展代建规模,出险房企多以合作的形式,抱团取暖。无论是地产开发,还是代建业务,规模始终重要。
从近段时间房企布局代建的情况来看,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
旭辉建管为典型代表。旭辉建管与北京住总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又与华远地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参与并落地代建类项目。
旭辉建管总裁刘冰洋曾对乐居财经表示,代建行业的本质在于赋能,“旭辉有合作基因,旭辉建管更懂得从合作方的角度考虑、以开放的心态去追求合作共赢”。
另外,金科管理也与世纪金源旗下腾云筑科签约合作,未来双方将在品牌、资源、资金、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拓展房地产代建业务。
新赛道的挑战
代建行业从一片“蓝海”走出,向着“红海”进发。代建入局者愈发增多,侧面说明行业仍有红利。
一边是国央企、城投类公司以及区域小房企拿地渐多,储备了大量土地,但操盘经验不多,需要专业的操盘团队提供支持。
另一边是自2023年开始,中央多次提及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以此作为落实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而这些政府类项目,代建需求高。
金地管理董事长郝一斌去年曾对外表示,代建赛道渗透率在不断提高,但以欧美模式代建渗透率20-30%为对比,我国仍有3倍增长空间,料该赛道未来3年均值,代建面积将达1.7亿平,收入规模达336亿元,有较大发展潜力。
代建行业,仍有机会,这点不可否认。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也是不变的真理。
随着代建行业竞争态势加剧,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发严峻。
从前述可知,多数代建企业卯足力气,加速拓展。但回到实际销售情况,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023年,除了绿城管理达到千亿以上的合约销售金额以外,其余代建企业销售金额差距较大。仅有中原建业、蓝绿双城、绿城发展的代建项目销售金额超过百亿,多数代建平台销售数据并不理想。
绿地控股代建金额仅为20亿元,远洋建管、新城建管等企业,全年销售金额为个位数。
这样的形势之下,抢占规模、取得先行优势,显得更为重要。只是,越多房企加入,代建行业的价格竞争越不可避免。
代建企业的收入来源于品牌使用费、代建管理费、项目奖励费等,以足够低的报价,中标项目的可能性越大。
按照以往,代建行业中标的综合费率平均为4%-6%,但当前,多数代建企业在3%左右,甚至低于3%。去年10月,绿城管理中标了安徽芜湖三山经开区一项目开发代理服务,中标费率仅为2.93%。
这时候,考验的是全业态管理、服务体系化能力,品牌效应大、实力足的房企,才能争到市场份额。
但类似绿城管理、中原建业这样的头部代建企业,也有着重重挑战。
中原建业仍在消化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2022年,中原建业代建业务受到冲击,销售额规模大幅下滑47%。营收减少53.5%,到了2023年上半年,中原建业营收虽略有上涨,但净利润较2022年同期下降6.5%至1.91亿元,期内净利率为50%。
绿城管理则对内部进行调整。2023年7月,绿城管理宣布了新的组织管理架构,张亚东获任为董事会联席主席,李军从行政总裁调任董事会副主席,从绿城中国调任的“工程线得力干将”王俊峰,代替李军成为CEO,引起业内热议。
对于此番人事调整,张亚东解释为,“是给李军配人而非换掉李军”。他直接指出绿城管理的组织架构问题,“每个区的管理幅度很大,精度、颗粒度、深度都不够”。
他给李军提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组织架构。
作为代建行业的龙头,绿城管理占据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已经到了亟需调整、变化的阶段。
目前,已有87家地产商进入代建行业,既有全国性房企,也有区域性房企,专业化能力分明,马太效应初显。
代建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规模拓展、模式调整都必须与时俱进。
相关标签:
进深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