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在广州富力中心顶层,穿过天桥连廊,便能看到一幅较大的油画。画中,是李思廉与张力的合影,他们在办公桌前,露着微笑的神态,柔和的灯光下,显得十分默契。
在工作中,他们一人负责财务和销售,一人负责项目开发和工程管理,多年来“没红过脸”,是地产圈里合伙创业的范例之一。
但如今,身为富力联合创办人的张力,已宣布引退。
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富力地产发布公告称,由于需要投放更多时间及精力于其他事务上,张力已辞任公司董事及行政总裁。
去年8月份,富力华南区域与招商蛇口华南区域,举行合作签约仪式,从境外归来的张力出现在了现场,这是其最近一次公开露面。
回眼望去,张力已从事房地产行业三十年,眼下像他一样激流勇退的地产人,并不少数。
近年来,龙湖的吴亚军、碧桂园的杨国强、金地的凌克等,都纷纷交班,这些地产大佬的背影,是一个时代的逐渐远去。
行业的底层逻辑在改变,曾经大开大合的地产一代,正逐渐退居幕后,让出了广阔的舞台。不过,仍有不少坚守者,依旧在耕耘地产。
从李思廉、胡葆森、孙宏斌、许荣茂、王健林、戚金兴等人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历经风浪后,在行业周期里保有的拼劲。
忙碌的身影
作为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他虽然很少露面,但从富力的自救举措中,足以看到他在背后的努力。
2021年9月,李思廉及张力便宣布,为富力提供约80亿港元的股东资金,预计于此后一至两个月内完成。
而隔年,富力顺利通过境内外的债务展期,成为最早完成这项任务的出险房企。由于李思廉负责的是财务工作,且按惯例都是他现身台前,与投资者沟通,所以这项工作可能也是由他主导。
富力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保交楼”,张力辞任总裁之后,或许不会彻底退出富力的管理工作,但告别“双老板制”之后,李思廉更加得辗转于台前幕后了。
过去一年,现身最为频繁的,要数王健林。
从去年年初开始,他便陆续现身洛阳白马寺、洛邑古城等地,并与河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郑州、洛阳,落地项目。在此之前,万达已接盘建业旗下商业项目10年的运营权。
下半年,王健林依旧马不停蹄,常奔赴各地考察项目,与多方举行工作会谈。前后奔忙中,他的身形,比以往瘦削了一些。
在上市对赌期限渐行渐近时,王健林不惜出售万达电影、部分一二线的万达广场项目,弥补现金流。
为了让上市梦能够继续,万达最终与太盟投资集团,签署了新的投资协议,不仅300亿股权回购款的支付警报得以解除,还将收获一笔不菲的增量资金。
11月底,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曾以北京寰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与泰安市政府就泰山文旅健身中心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现场,王思聪身穿卫衣,脚踏运动鞋,看起来很是随性,与西装革履的众人相比,显得风格迥异。
尽管北京寰聚商管与万达商管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其业务类型却类似,这被部分人解读为,王思聪已在为回去接班做铺垫。但各种猜想,眼下并无定论。
无论如何,王健林仍在续写自己的故事,十年前万达商业在港股退市,此后回A受阻、转型轻资产、腾挪商管资产重新冲击港股,在与太盟签下协议之后,未来万达的上市之路,仍将继续。
相比之下,融创的接班情况,要比万达更为清晰一些。一个月前,孙宏斌长子孙喆一,已接任融创北京区域总裁。但尽管如此,比王健林小9岁的孙宏斌,并未停止过自己忙碌的脚步。
融创出险之后,孙宏斌四处奔走,不仅寻求债务展期、处置资产、引入AMC激活项目,还自掏腰包输血融创。
人们不经意间发现,老孙的头发有些花白,谈话间脸上微微的笑意,撑起了他清晰可见的法令纹。
最终,他的努力收到了回报。短短18个月时间,融创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涉及金额900亿元,成为头部出险房企中,第一家完成境内外重组的房企。
遥想2017年,那一场世纪交易,影响了王健林、孙宏斌和李思廉的命运轨迹。如今,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为旗下的企业寻路,坚守一线。
为企业掌舵
多年以前,胡葆森曾说过,自己会在2015年,即60岁的时候正式退休,“到时候开通微博、微信,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他终究还是“食言”了。他的老友王石、冯仑等早已泛舟绝迹,他却仍在躬身作战。
老胡“守信用、走正道、肯吃亏”,他与建业是河南商界的一面旗帜,由他亲自坐镇,调控环境下的企业运转,才能稳妥许多。
近年来,引入河南铁投“染红”、人事换防、出售电影小镇和戏剧幻城部分股权后,建业集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厚了“安全垫”。
眼下建业仍未脱困,年近七旬的胡葆森,仍在思考的建业的未来。
他给建业定下了方向:端牢品牌、手艺、勤奋“三碗饭”;做少、做小、做好,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做轻、做精、做快,坚守“不赖账、不躺平、不居第二”三个底线。
而就算是已交班给儿子许世坛的许荣茂,也并未完全淡出地产江湖。目前他仍担任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为企业的流动性殚精竭虑。
就在两个月前,还传出消息,许荣茂持有的香港中环中心两个全层单位,正减价求售,共减价约1亿港元,两层最新叫价逾14亿港元。
更早之前,许荣茂将位于西澳大利亚的养牛场投资组合推向市场,其中农场面积达290万公顷。据悉,该项投资组合要价约2.5亿澳币,约合人民币11.67亿元。
不过,并非所有坚守的地产创一代,都在逆境中奔忙。比如滨江集团的戚金兴,便带领着企业抓住了发展的窗口期。
去年,61岁的戚金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杭州淳安县胡家坪村,实践“乡村振兴”。年底,他顺便在当地,举行了媒体恳谈会。
会上他面带笑容,谈到了对滨江的展望:公司明年的战略重点是“稳”,包括稳销售规模、稳名次、稳比例、稳区域、稳拿地金额和比例。
与此同时,他也透露了滨江的目标,要确保在全国房企中排名前20位,争取进入前15位。克而瑞数据显示,就销售规模而言,去年多次出手拿地的滨江集团,实现全口径销售额1534.7亿元,已跻身TOP11。
去年9月,由于原公司总裁朱慧明退休,戚金兴还暂时代理起了总裁职责,董事长、总裁一肩挑,做起了工作衔接。
在地产周期里,拥有较充裕的现金流,便能收获发展的持续性。
比如星河湾集团的黄文仔,虽年已70,但也仍在为星河湾掌舵,强调作战总方针:先胜而后求战、积小胜为大胜;工作做一件成一件,项目做一个成一个。
为交班铺垫
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做出交班的决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碧桂园,杨国强与杨惠妍的交班,整整延续了18年。直到去年3月,前者才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交给了后者。
官宣退休的当天,杨国强还在工作。他似乎想为女儿的接班,铺排好一切。在此之后,他仍将以特别顾问的形式,继续参与公司运营。
按部就班正式接下接力棒之后,杨惠妍更加游刃有余。
除此之外,二代之中,中南建设二代陈昱含,进入公司8年,才跃升为公司副总经理,祥生二代陈弘倪亦在家族企业磨练近十年才走至台前。他们的接任,均是计划之中的接任,自身能力也足够成熟。
父辈们在房地产行业刚起步时,于艰难困苦下摸爬滚打,与他们不同,地产二代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精英教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接班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尽管选择交班职业经理人,但龙湖创始人吴亚军宣布退休的时机,也达到了“没什么可担心”的状态。
龙湖连续多年保持绿档,低融资成本堪比央企,成为民营房企里的一棵常青树。吴亚军说,公司还会安排提前偿还一些债务。
她的退休绝非心血来潮,而是酝酿了三年。一方面,身体状况是加速吴亚军退休的助推剂;另一方面,龙湖也到了吴亚军可以“放手”的年纪。
吴亚军后续仍担任龙湖战略顾问,但她对媒体坦言,未来不会干预公司事务,要交就交个彻底。陈序平从龙湖的一线做起,经过了商业、冠寓、养老等业务的历练,早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产全能型选手。
类似的接班故事,发生在当代置业的老板张雷和继任者张鹏身上。张鹏早于2001年便加入当代置业,在不同岗位历练。
2022年11月,张雷退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之职,张鹏接任。彼时的当代置业,正走上债务重组之路。张雷选择让张鹏接任,是为了赋予这位老臣更大的权力,以推进企业化债,重回正轨。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