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鸟资本
谁也没有想到,海银财富(HYW.O)爆雷了!
过往,财富管理公司的爆雷多因客户讨钱,随之形成舆情危机,之后进入负面螺旋模式。
海银财富的爆雷,却是先由K线引爆,数个交易日之内变得无法收场。
长期押注于房地产金融产品的海银财富,为何爆雷的时点“姗姗来迟”?
毕竟,诸多房地产巨头及相关财富平台,早已经历了价值毁灭。
中国内地有很多高净值、超高净值的人士,比如手上的资产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他们进行理财有很多“礼遇通道”,与很多小投资者截然不同。
一个通道就是将资金放在私人银行,很多国内股份制银行均有面向高净值客群的私行部门,他们有购买理财产品的更多选择,包括对冲基金、外币计价产品等。目前,各大券商也纷纷成立了财富管理部门,与私行一样面向这个客群。
另一个通道就是流向财富管理平台,国内比较大的平台包括诺亚财富、中植财富以及海银财富。
财富管理平台也被成为第三方平台,过去数年让不少客户的资产显著膨胀,均得益于此前房地产融资类信托产品,以及形形色色的非标准化产品,年化收益率动辄8个点、10个点,甚至还有十几个点的产品,且都被归类于固定收益产品,比很多股票产品“靠谱”得多。
这种背景下,很多富裕人群习惯了这种收益水平 “稳健”的产品,但忽略了背后的底层资产。
据海银财富官网,这家机构成立于2006年,在国内80余座主要城市先后设立170余家财富中心,拥有员工超2500人,客户累计超过14.6万的高净值个人和机构。
2021年3月,海银财富赴美上市,在招股书中自称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固定收益产品提供商”,相关产品投资于恒大、融创等开发商。
海银财富2023年披露的年度报告,有如下记载:“我们分销的很大一部分财富管理产品,皆是以房地产或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作为其底层资产。”
这家平台货架上的产品“性质”,毋庸赘言。
海银财富实控人是韩宏伟。
相关资料显示,上述世纪80年代末,刚刚退伍转业的韩宏伟“下海”,在河南创办了钢材经营店,之后创办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此后又将业务拓宽至汽车贸易和租赁,之后建立了郑州汽车城。
2003年他创立了海银集团,展业范围涵盖商贸、金融服务和实体投资,之后迅速辐射财富管理、期货、私募、小额信贷、担保、互金等。
韩宏伟对地产投资相当执着,其控制的五牛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私募地产投资机构,高峰时规模曾接近300亿元。
海银财富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的实体是海银控股,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
近期,许多中小股东“不明所以”,被连续多日的下跌打懵圈。
这次下跌十分突然。
截至2023年12月15日,海银控股的股价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高达64%。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3日这一天股价 “闪崩”幅度高达42%。
12月17日,海银财富官方公告称,“近期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项目出现迟延,给投资人带来不便,我们深表歉意!目前海银财富已成立专项小组,积极协调项目相关方筹划处置方案。目前根据最新的监管政策和行业导向,海银财富主动退出,对存续业务进行梳理。”
直至股价大跌几近“结束”之时,海银财富才终于正式表态。
官方媒体报道,12月18日,部分投资者在上海与海银财富方面当面沟通兑付解决方案。相关负责人士在现场告诉投资者将在两周内给出解决方案,将涉及已到期未兑付、未到期拟提前中止两种情况。
海银财富代销的房地产相关产品,究竟有多大规模?
“奇怪”的事情,出现于纸面上。
据年报,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6月30日,这类财富管理产品的总交易价值占比分别为58.2%、37.9%和28%,对应交易价值约459亿元、302亿元、203亿元。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便实现了“去杠杆”,从459亿产品规模,直接减半!
但是,规模明明已经减半了,为何现在又曝出风险了呢?
的确,2021年一些房地产巨头基本面已经不佳,即便海银财富马上警觉,消化产品规模也难以做到一年减少100亿以上。
海银财富如何消化的?这个关键问题,在年报里并没有找到确切答案。
>>更多精彩,推荐阅读<<
来源:翠鸟资本
作者:翠鸟资本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