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碧桂园四位董事主动降薪,总裁莫斌降幅最大,达到了96%。
这让人不禁想起,去年郁亮因万科业绩下滑而向股东道歉,并自愿放弃奖金,最终他2021年的薪酬,也下降了近九成。
前些年,当行业规模扩张成风时,地产经理人空降获得过亿年薪,并非稀奇事。但眼下房企整体面临现金流压力,注重瘦身减负,地产人的薪资已渐渐回归正常水平,甚至都有些超跌了。
据乐居财经统计,去年,87位上市房企CEO的总薪酬达到3.68亿元,较2021年的6.88亿元,大幅缩水近一半。其中,有57位房企CEO薪资下降,大部分高管薪资跌幅超过20%。
今年,降薪的趋势仍然不减。不过,若企业高管的降薪,是主动做出的决定,则有着不同的意味。
地产周期里,不少房企管理层为传递与房企共渡难关的信号,不仅屡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还回购公司债、自主降薪、为企业提供资金,成为行业里的一股积极的力量。
降薪坚守
碧桂园的杨惠妍,表示要“砸锅卖铁”救公司,这并不是说说而已。
12月12日,碧桂园宣称,结合行业和公司实际经营需要,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主动提出降低薪酬请求,将作为董事的最新年度薪酬调整至12万元,即月薪1万元。
调整之后,杨惠妍、莫斌、杨子莹、陈翀这四人的年薪,分别从37万元、300万元、200万元、37万元,下降至12万元。据此计算,他们的降薪幅度,最低为67.6%,最高达96%。
据披露,碧桂园的行政费用开销也均按归零原则,非必要不支出,刚性支出通过整合集约等方式尽量缩减,2023年行政费用比2021年大幅降低近60%。
地产周期里,碧桂园对高管的薪酬调整,并非首次。在此之前,包括公司副总裁、职能中心总经理及以上的高管、区域总裁等,均在其调整的范畴内。
至2023年,该公司的高管薪酬,较2021年下降了86%。
三年前,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回应离职传言中说到:“我想传达一个坚定的信念,我的职业生涯一定是在碧桂园结束的,一直会跟随碧桂园走到底。”如今自愿将薪酬调低超过九成,或许更表明他想与碧桂园共进退。
职业经理人做出表率,主动降薪的例子并不少见,此前的郁亮也是如此。
去年年初的业绩会上,针对业绩滑坡,作为万科董事会主席的他,公开向股东致歉,同时表示自愿放弃奖金,降薪近90%,并宣布万科取消所有高管层级,全部下沉前线。
彼时,万科的年报是这样表述的:郁亮2021年年度即时现金薪酬总额为673.5万元,由于其自愿放弃年度奖金,实际发放的薪酬为154.7万元,同比下降87.6%。
郁亮为万科倡议的“节衣缩食”做出了榜样,他曾在万科内部年会上讲到,助理给他定机票不会买头等舱,如果有时间接近的航班也会哪班便宜买哪班,能省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传达的信号很重要。
高管们的降薪举措,更多的是在表明坚守的态度,传递信心。更早之前,2021年12月,阳光城高管也曾集体自愿减薪并缓发薪资,它那时候的调整,包括集团高管和区域公司总裁级别高管。
而当代置业的张鹏,此前甚至自掏腰包,为公司补充流动性。他曾与创始人张雷一起,为当代置业提供合共约8亿元的股东贷款,并预期于在两至三个月内完成。
员工成本降低
高管薪资水平,往往是衡量企业发展、业绩增长水平最为直观的指标之一。
回顾2018年、2019年,正值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房企销售规模大涨,收入大增,员工薪资也随之增长,而高管薪资更是翻倍上涨。
当时的高管薪酬排行榜,逾八成的房企高管薪酬上涨,过亿年薪不是稀奇事,千万年薪的地产高管也只能排到九十多名。
如今房企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业绩起色不大,甚至不少房企发生巨额亏损。在这种背景下,地产高管动辄上亿的年薪已经不复存在,薪资渐渐回归正常水平,甚至超跌。
据乐居财经统计,2021年,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资,地产CEO降薪的房企数量都呈增加趋势,共计47家CEO出现降薪。其中,降薪超百万的一共有14位地产CEO。
有5位地产CEO年薪甚至降至不足50万,比互联网码农薪资还要少。
作为出险房企内部权力制高点的CEO,在企业风雨飘摇之时,他们自然更无法幸免。乐居财经查阅了20位出险房企CEO的薪酬,其中降薪的CEO有11位,薪资上扬的仅有5位。
而2022年,地产高管的薪酬情况,进一步滑落。
这一年,87位上市房企CEO的总薪酬达到3.68亿元,较2021年的6.88亿元,大幅缩水近一半。其中,57位房企CEO薪资下降,仅有26位CEO薪酬上涨,另有4位CEO薪酬保持不变。
具体来看,薪资下降的房企高管,占比逾六成,跌幅在0.5%-95%不等,大部分高管薪资跌幅超过20%。
减少的薪资部分,大多是业绩奖金。
比如原某央企总裁,2021年年薪收入共1162.7万元,涵盖了业绩奖金527.2万元、特别奖金181.7万元。
但去年,他的年薪共363.6万元,包括薪金、津贴及实物利益303.7万元,以股权结算的股票期权开支46.9万元,以及退休金计划供款13万元,并无奖金部分。
去年,过千万年薪的地产CEO仅有六位,超过500万年薪的CEO也只有11位,大部分CEO的薪资水平在100万-500万之间,甚至有十几名CEO的薪资在100万以下。
身处行业寒冬,各方主体不约而同地省吃俭用,其中被砍得最明显的一项数字,便是员工薪酬。即便不少房企对减员降薪的消息,多有辟谣,但外界总能从年报中窥见一些端倪。
2022年,56家港股房企的员工成本,总计为891.8亿元,同比2021年的971.6亿元,降低了8.21%。
在港股报表里,所谓的员工成本,即包含薪金、工资或其他福利,以及向界定供款计划的供款。它的降低,直接体现的是员工薪酬水平的下跌。
而今年即将逝去,后续统计出来的房企年员工成本,或许还会有降低趋势。
节衣缩食
与降薪同时存在的,往往是房企的变阵减员。
岁末年初,往往是房企密集进行架构调整的时间段。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新城控股、融创、旭辉、碧桂园等地产民企,还是招商蛇口、保利发展、绿城、金茂等央企开发商,均有陆续的相关举措。
与前些年的“裂变”热潮不同,眼下房企的排兵布阵,均围绕着一个主线:瘦身减负。具体为区域、城市公司的合并,收缩管理半径,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益。
房企期望借此轻装上阵,跑完黎明前的路途。
近来碧桂园开启了今年年内的又一次“变阵”,它将区域总数,进一步缩减至21个。精简团队的目的,在于提质增效,聚焦于保交楼、现金回流。
几乎与此同时,身处央企阵营的中国金茂,也启动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措施同样是合并聚焦、加强管控。
有的房企甚至让绩效考核,与组织架构调整相挂钩。
比如,年初绿城画出了绩效考核的红线。大概的意思是,设置年度综合指标,按照完成的比例,决定降薪的幅度,以及个人的年度绩效等级。假若年度综合指标的完成度,小于80%,将被免职。
在组织层面,绿城综合了绩效考核红线指标的触发情况及其他因素,对子公司采取组织降级、业务托管等的管理干预措施。
组织架构调整,往往是立马能够生效的节流举措。据披露,房企每裁撤一个城市公司,一年至少能节省上千万的开支,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今年前11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9536.5亿元,同比降低14.4%,年内累计业绩降幅继续扩大。当前楼市复苏动能不足,企业销售端受制于市场整体需求和购买力,表现仍没有真正回暖。
而尽管有“一视同仁”的融资政策、令人期待的50家房企融资白名单等,利好政策的落地,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销售和融资两个层面,还未真正迈开脚步的情况下,房企只能从刀刃向内,缓解现金流的拮据。而公司的高管们,是房企前行的内生力量。他们的正面举动,是支撑企业前行的关键。
近年来,部分职业经理人与房企共克时艰,不仅屡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还回购公司债、自主降薪、为企业提供资金,他们是行业下行时的一股积极的力量。
相关标签:
进深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