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走了一段土路,穿过幽暗的地下停车场,然后又出地面,徐华才来到自家房子的车位上。
在那里,一位物管员和一位工人已在静候了。他们对于业主收房的诚意,心里也没底。
去年八月,徐华收到了一纸交房书。虽然已经整整迟到两年,但他依然对这个烂尾小区一直抱有期待。
然而,一年过去了,现场触目所及,让他犹豫要不要收房。
由于项目是分批交付,小区内的道路,布满了沙石、杂草、土块,以及未曾清理的垃圾,一遇雨天,到处都是黄色的泥泞,工程车曾经进出的印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洼坑。
徐华特意在小区里转了转,没有看到其他人影。一些裸露的钢筋和隔壁已经挂好的石材外立面,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远处的几栋高层,连吊塔都停了。
在开发商暴雷之前,整个小区已经卖出1200多户,现在交付约500户,剩余700多户的交房时间,一直延至明年年中。
“地产商交房了,但业主却住不进去。”徐华称,目前只有100多户收了房,住了四户,“大部分收房者是为了办产权证”。
业主们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只要有一栋楼没有交付,整个小区就还在烂尾。他们担心住进去了,道路也没通,小区还是一片工地。这比不收房更加糟心。
截至目前,全国保交楼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暴雷房企争先恐后地晒出了成绩单,但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交房率与收房率、入住率的反差。
现实情况是,房企暴雷的境况,加上拖延交房这几年的辛酸,令业主们对交付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地产商分批次交付的做法,整个小区烂尾的警报依然没有解除。
这是业主们心里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也是一个保交楼的真实写照。
交房了,却不敢收房
回望自己的买房经历,徐华很是感慨。
他购买的楼盘目前有三个股东,原始股东A是当地一家国企,持股33%,开发了一期别墅。后来,民营房企股东B和C,分别于2017年、2019年入局,持股33%、34%。
项目是B公司在操盘,并以其知名产品系命名,打造的是中式高端住宅。
在2018年,整个房地产行业奉行的是高周转模式,B房企连续两年跨过了销售千亿的门槛,风头正劲,其独特的中式别墅产品,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作为该房企新拓城市的首个“作品”,其开盘的时候特地请来了明星助阵。在现场,古色古香的售楼处、热烈的气氛,叠加其宣传的高品质、可触及的湖山美景,颇有吸引力。
徐华看了一套视野开阔、风景好、使用率高的房子,觉得很满意,就买下了。原定交房日期是两年后,即2020年7月。
谁料两年后风云突变,在调控的基调下,B房企陷入了债务危机,在资金层面上捉襟见肘。虽然其老板辗转奔波、践行保交楼,但现实依然很骨感。
投资方出现了问题,徐华所买的房子项目受到牵连,也出现资金缺口,充满着不确定性。
此时,C房企作为白衣骑士进入,成了业主们的新希望。但地产民企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2021年C房企也挺不住了,置身于流动性逆境中。
延期交房的第一个半年,地产商还每月会按时支付违约金,后来干脆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徐华去收房时,物业公司的人说,违约金是地产商的事儿,和物业公司没关系。
资料显示,该楼盘占地面积25.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39万平方米,规划总户数为2500多户,但目前才出售1200多户,在已建的洋房、别墅的后面,好几栋超高层还没开建。
虽然徐华买的楼栋,名义上已然交房,但他很纠结要不要去收房。早点收房,能早点拿到房产证,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开始收物业费。
而如果交着物业费,小区的路却都没修好,设施也不完善,难以入住,那他的内心,无疑会更无奈。
在退不了房、不敢停贷的情况下,他只能发出一声感慨:“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来讲,如果等10年,这个房子住不进去,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位资深地产人表示,买新房,买的是一个新的居住系统,不是买单独一栋楼或一套房。而决定这个楼盘品质的木桶,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三个和尚没水喝
徐华所购买的楼盘,因为两家民企股东缺钱,被搁置一边,推进缓慢。而股东之间,似乎也在暗地里,打起了各自的算盘。
据业主披露,C股东2019年4月加入的时候,该楼盘一期、二期的销售额已被掏空,如今项目烂尾,它不太愿意再出钱建设。它有可能是在等B股东经营不济而放弃项目股权,这样才能实现C的利益最大化。
但B股东在项目里倾注了心血,岂肯轻易退出。此外,项目的总包建筑公司,也有可能是B公司实控人的马甲公司,常被质疑通过工程款的方式,为B公司套取资金。
总之就是,账务太复杂,很难谈得拢。
至于另一方国资股东,即当地的国企,也只持有部分股权,只能在自己的持股范围内出资,凭借其单一的力量,不可能覆盖。能否让B房企和C房企退出,A房企接盘呢?据说,B和C要溢价退出,谈不拢。
徐华笑称这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但问题还是得解决。
今年5月,项目的三方股东代表与业主代表,曾就项目融资问题,进行了沟通。年初,项目曾获得了一笔1.003亿元的纾困资金,直到5月使用了7658万元,剩余2372万元,过程中扣除了部分利息。
在被问到能不能拿到第二笔纾困资金时,业主代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拿不到。
“第一笔纾困资金的偿还时间,不能延迟,盘根错节的债务问题摘不干净,只能走融资这条路。”有一批业主自发凑钱请律师,希望项目破产清算,再引入AMC轻装上阵,但这谈何容易。
不过,他们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由股东A牵头,向上一级国资股东借款融资,资金总额度不超过 2.1亿,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分批抵押、分批排款,用于工程项目保交付建设。其余两家股东,需要配合融资方案的实施。
与此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管控,资金的支付与项目工程节点挂钩,每周对工作节点进行铺排,同时对上周工作做出总结。
眼下,距离5月份,又过了三个月,楼盘的进展仍然有限。徐华最近特地又去小区看了下,依然满地黄泥,一片杂乱。对于收房,他更加犹豫了。
分批次交付的隐患
每天一打开业主交流群,徐华都能看到众人关切、焦虑的发言。
“前两天我去的时候,二标段全部停工了,只有两个负责小队的工人在那里,从去年11月底,就一直没有支付工程款。”
“只有三标段湖边上,有20个人不到,还有一部分是请过来做护栏的,可以交付的,我进去看了一下,里面的墙壁都脱落了,院子里面的护栏也有些是脱落的。”
“工地上没几个在做事,只在快交付的房子周围,浇浇水清理清理,大片区静静的。”
业主们的耐心被逐渐消磨,有人已经对开发商发起了诉讼,请求支付延期交房的违约金。他们希望通过诉讼的途径,打开局面。
乐居财经查阅获悉,项目公司目前涉及93份开庭公告,有89份的案由,均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占比超过95%。其中的开庭日期,大部分均为今年,进入七八月份,尤为密集。
徐华与业主们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能加速将全社区一次性交付,楼盘的道路以及各种基本的设施都完善了,业主住得进去,才是真正的保交楼。
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当下,保交楼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房企也很努力,无论身处于怎样的境况,他们大多都表明态度,竖起“保交楼”的旗帜。
这已经成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保持品牌力的“底线”。
榜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的交付规模为27.8万套,排名第一,而融创、保利发展、绿地控股、万科的排名,也紧随其后,交付11.8万套、11.4万套、10万套、9万套。
陷入流动性逆境的房企,诸如中南建设、阳光城、佳兆业、奥园集团等,也都以不同体量的交付规模,位列TOP30之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住宅竣工面积27954万平方米,增长20.8%。而同期,50家典型房企共交付193万套房屋。
但在一系列数据的“冰山”之下,又有多少楼盘,出现像徐华遇到的情况一样:分批次以“套”交付,但实际却面临入住难题。
难啃的收房骨头
去年7月,一阵断供潮骤然掀起,无论是房地产界还是金融界,都引发了较大的动静。
为此,这一年的8月,住建部、财政部及央行,明确要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不久后,全国2000亿专项借款资金启动,“保交楼”资金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11月,被称为重磅政策的“金融16条”发布,进一步积极服务保交楼金融,除支持政策性银行提供专项借款,还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今年8月1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6月末余额为5亿元;为继续支持做好保交楼工作,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将延续实施至2024年5月末。
清晰的时间线,表明全国的保交楼,正在循序渐进。但这并不排除其中会有一些“难啃的骨头”。
有信息平台对全国范围内1114个项目的保交付进度,进行调研,得出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华南、华北交付进度较好,占比达到56%和40%;而西南和华中地区交付比例在全国排名倒数一二,分别为15%和16%。
从数据上看,保交楼的进展,不同区域并不均衡。但如果进一步把视角再往微观层面上看,会看到很多被忽视的问题。
开发商在预售房子的时候,签合同时已经明确了交房时间,而且是分批次交房。在年景好的时候,绝大部分地产商可以按期交房,即便稍微晚几个月——业主们也是可以理解,也很少出现烂尾的现象。
当2021年7月,恒大债务违约的雷声响起后,一批民营房企倒下,业主对开发商分批交房的信心没了。
还是拿徐华所购买楼盘的故事为例。先看一下它的时间线:2018年年中开盘,原定2020年年中交房,实际延后了两年。如果按现在的时间算,徐华距离购房时间已经五年了,距离承诺交房的时间已经过去三年了,未来还要等待多少年,他不敢想象。
“预售不交房就是诈骗”,经济学家马光远最近表态。但现实当中,地产商交了房,业主无法住进去。不是这一届业主多刁滑,而是房企暴雷后,分批次交房留下了太多的隐患。
再来看看房企交付的榜单,目前绝大多数在发布交房了多少套,是交付了多少社区(含分批次的),但谁敢拍胸脯说,已完全交付了多少小区呢?
截至目前,“认房不认贷“的政策蓄势待发,保交楼运动依然会是行业的主旋律,而暴雷房企收房难的问题,依然是个难啃的骨头。
(本文取材于真实案例,“徐华”为化名,ABC为房企替代名。)
相关标签:
进深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