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与土地:冰火两重天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13.2w阅读 2023-08-07 08:00

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一条“热烈欢迎华东投拓精英凯旋而归”的横幅,出现在绿城上海公司门口。在上海土拍中,这家来自杭州的房企,连中三元。

自从集中供地实行摇号以来,上演“帽子戏法”的,极为少见。

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也禁不住在朋友圈感叹:“二天投了180亿,上海连中三元,近五千分之一概率,真的很神奇。”

在上海拿地的前一天,绿城刚在杭州以底价34.68亿,竞得萧山市北地块。两天时间、两座城市,它豪掷金额,接近180亿。

在许多房企疲于应对流动性难题时,绿城的着眼点是“投拓仍需努力,拿地规模不足就会出现规模缩减的风险。”

正是绿城、保利发展、华润置地等国央房企,加上一些城市的本地房企,让土拍市场局部白热化。在地产薄利时代,一旦嗅到地块的利润空间,尚有流动性的房企们,就会一拥而上,抢着补仓。

但在土拍热度不断被推高的时候,地产销售总体却还未有起色,犹如平行世界的“冰火两重天”。

今年前7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9944亿元,同比下降4.6%。比起推新项目,多数房企更看重保交楼、保交付。

最近,针对楼市的利好政策,密集出炉,地产界又掀起了一阵阵期待的声浪。但置身于漫长的周期里,地产人都保持着清醒:楼市没有以往的V字形反转,只有温和的优化。

抢地延续

绿城豪掷139.2亿元,拿下上海闵行、嘉定、青浦三宗宅地。

这3宗地,都是上海二批次第二轮土拍的热门地块,每宗地参与竞买的企业数量都在15家以上。而绿城凭借运气,摇号获得地块。

这并不是孤例。诸如此类大手笔扫货的现象,今年以来,并不少见。

比如广州市场,华润置地 香江联合体,拿下2宗长隆巨无霸地块,总价166.89亿元。而在深圳市场,上半年最受瞩目的深超总地块,最终由中海以总价125.32亿元竞得。

一部分房企,似乎没有太多资金缺乏的局促感,有的只是拿到热门地块的喜悦之情。

纵观地产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观望情绪居多,但土地市场却成为了例外。争夺、摇号、封顶、高溢价等关键词,频频出现于土地市场。

单从多个核心城市的土地成交情况来看,土拍市场确实火热。

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土地成交总价2325亿元,溢价率超过7.4%;二线城市成交总价5133亿元,溢价率为 5.8%,而三线城市成交总价5183亿元,溢价率4.2%。

成交金额最高的城市为北京,上半年土拍成交总价为1022亿元,而成交溢价率,达到7.27%。

在北京,甚至出现“一日内三宗地块获得超80家房企争夺”的罕见现象。

诸如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土拍热度升温,很大原因在于,各家央国企争着补仓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土储,为未来储备粮草。这些核心城市的土储,资金门槛高,而央国企资金较为雄厚,更有入手的机会。

乐居财经统计发现,前7月,北上广深这四座城市,权益拿地金额位居榜首的房企,规模都超过120亿元,均为央国企,分别为越秀地产、中国铁建、华润置地、中海发展。

今年以来,诸如北京、深圳土拍市场上,权益拿地金额TOP10的房企,清一色都是央国企背景,而上海位居权益拿地金额TOP10的房企只有大华集团为民营房企背景,广州仅有亚伦房地产这一家黑马。

与一线城市不同,杭州成了本地民营房企的竞逐之地。年内,滨江在杭州拿地12宗,权益拿地金额达172.5亿元,表现最为显眼。而坤和、伟星、建杭、中豪等,一字排开,均位于单座城市的拿地规模十强行列。

而在楼市坚挺的成都,则有成都轨道交通、蜀道投资集团、四川省港航投资等本地国企、城投公司,在土拍市场上闪现身影。

市场环境尚未恢复,大多数房企选择的路线为——以销定产,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区域。

尤为关键的是,核心城市推出了不少优质地块,去化潜力高,且让利颇多。在地产薄利时代,一旦嗅到地块的利润空间,尚有流动性的房企们,就会一拥而上,抢着补仓。

例如上述提及的深超总地块,该地块吸引了华润 建发、中海、保利发展、招商 华发、中铁建、越秀地产等6家房企,最终竞价151轮,被中海拿下,成交楼面价6.03万元/㎡。

主要在于地块位置较好,位于深圳老牌豪宅中信红树湾附近,其周边的豪宅项目不愁卖,且二手房源成交价格高,市场成交价15万-21万元/㎡。

再加上深超总地块不再限制户型比例,也没有强制配备共有产权房、保租房之类的保障房,最重要的是,设定的限售均价13.3万/㎡,打破最高限价记录。

对于房企而言,于此可以打造纯粹、价格更高的豪宅,未来利润空间可期。

另外,今年6月,北京顺义新城19-69地块吸引了45家房企报名参与竞拍,刷新近年报名数量新高。之所以热度高,与地块起价较低相关。

该地块起价14.4亿元,门槛不高,最高限价也仅为16.56亿元。房企算过账,即便竞价到地价上限,房价地价差也保证有2万 /㎡,利润空间充足。

最终这一地块由于厦门建发的马甲福建雄旺摇号获得,楼面价约2.91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5%。

熙来攘往,在地产调控时代,也是如此。

销售探底

一边是火热的土拍市场,一边是冷淡的销售市场,整个地产行业把冰火两重天的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年初,一波“小阳春”让不少房企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很快,这样零星的希望也渐渐破碎。

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额,1-4月、1-5月、1-6月同比分别增长12.8%、8.4%、0.1%,增速持续明显下降。尤其自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相比年初,明显降温。

尽管有业内人士曾预料“年中触底回弹”,但依然看不到迹象。

步入7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4.1%,环比下降33.8%。今年1-7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9944亿元,同比下降4.6%。

而百亿房企仅有85家,比去年同期少了6家。千亿房企则有10家,与去年持平。

房企排名有回落者,也有进击者。头把交椅的位置,依然由保利发展接管,近年来保利提出“进三争一”,眼下稳坐TOP1位置。而碧桂园此前几个月均不在前三甲之列,今年前7月,其销售额达到1958.6亿元,挤入TOP3行列。

不过,中海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央企,仍紧随其后,颇有进击的态势。

除了头部房企阵营,其余多数房企的销售额均为下跌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TOP11-30房企销售额均值较上年下降4.2%,TOP31-50房企销售均值同比跌9.7%,TOP51-100房企销售额均值同比下降13.3%。

市场情绪依然不够高涨,购房者信心仍未回归。

从房价方面看,7月,百城房价也是呈现下跌趋势,其中,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增至96个。

房价持续下跌,成交不及预期,房企也只是选择性推出项目。数据披露,7月,全国重点30城新房供应环比下降44%,而前7月累计同比降5%。

去年至今,楼市持续探底,都在等待触底反弹的一刻。但显然,信心的恢复无法一蹴而就,购房者对于房企爆雷、烂尾楼的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比起推新项目,多数房企更看重保交楼、保交付。

像是碧桂园,多次在官微强调保交楼、保民生。据悉,2022年,碧桂园共实现255个城市1384批次的交付,交付房屋数量总和近70万套。

今年,碧桂园将交付70万套房屋,上半年已完成了 27.8万套的交付任务,交付量稳居行业第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面积246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8.5%。

房企也鲜少提及规模增长一词。比如,绿城今年并没有提到销售“增长”,只说到,基于可售货值及新增货值的数量,预计整体销售规模,会与2022年基本相当。

喧嚣下的等待

最近,针对楼市的利好政策,密集出炉,地产界掀起了一阵阵期待的声浪。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时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4天后,住建部重磅发声:落实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

随后,北上广深纷纷表态,直言将结合各自城市的情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放松政策加大了出台的频率。

可以看到,政策着眼点在于降低购房门槛、保障购房者权益。

支持用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的城市,继续扩围。安徽滁州甚至提出,支持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绿色建筑,购买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新建商品房,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上浮20%。

此外,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购房补贴等政策,也时常被提起。

而合肥列出了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等十条举措,备受关注。

其中,“为避免公摊面积比例过大,要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的举措,是合肥市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取消“公摊面积”,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

郑州更为良苦用心,其发布契税补贴、购房补贴、取消限售、推进现房销售等“稳楼市”15条,暂停执行住房限售政策。

其中提及,部分青年人才在原有购房补贴的基础上,再按照100%的比例给予购房契税补贴;对多子女家庭购房实施补贴,最高3万元。

在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暂停执行“取得《不动产权证书》之日不满3年的不得上市转让”的规定。

此外,郑州还鼓励各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

总体来看,地方政策持续放松是趋势,松绑主力军也将由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转为核心一二线城市。

但对核心一二线城市的强刺激政策,并不会出现。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不会出现全面松绑,仅非核心区域有适度放开的可能。

楼市优化政策的加码,是此前金融16条延期、支持民营房企政策出台等政策的进一步补充。

尽管一片喧嚣,但目前整体去化和市场,或许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从政策的发布到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当前楼市供求关系,已发生巨大转变。

短期内的政策,利好能够释放部分刚需及改善人群的购房需求;但长期来看,未来整体房地产市场还是从高速发展,到平稳发展的阶段。

房地产市场环境已不同以往,行业规模现已基本见顶,房地产市场很难再现当年的V型反转。阵阵暖风下,对于销售回升,房企在展望之余,还要有充分的耐心。


相关标签:

进深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