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开始是等待,后来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笔下,《等待戈多》里的这句话,或许是地产行业修复长周期里,房企真实的内心独白。
对于房企来说,“戈多”是谁?是市场回暖、摆脱流动性逆境的窗口,是对未来的希冀。
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地产出清仍在继续,民营房企依然面临着流动性挑战,而融资、销售迈不开步伐,经营状况就难以打开局面,遑论拿地与投资。
幸而,“三支箭”之后,调控主基调下的边际改善,持续推进。在期盼中,屋顶的风速计越转越快,最终在7月有了明确的指向。
“金融16条”期限延长的消息,刚公布不久,“规格高、很及时、针对性强”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便又助推了一把,这对行业、市场信心的修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意见》31条措施出炉,包含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等。民营企业家看完,颇感振奋,地产人尤其如此。
民企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而民企经营承压,出台支持政策,显得十分有必要。
难熬的“寒冬”
恒大披露了三份财报,犹如一声惊雷,暴露了地产行业风险之大。
它两年亏损8120亿元、总负债高达2.44万元。这引起了市场的热议与探究:恒大那些年是如何挣钱,又是如何借钱。
曾经的龙头民企,凭借着高负债、高杠杆模式一路高歌向前,却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最终无法避免债务爆雷,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商,以及等待交付的购房者。
眼下,债务缠身的恒大,面临着大量的诉讼,其中不乏购房者的保交付需求、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的应付款项需求、金融机构的还款需求等。
截至2022年12月末,恒大标的金额3000万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1519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3953.96亿元。
这家曾经的龙头房企,面临着多方压力,不断寻求“自救”,把保交付作为主线,并推动复牌、债务重组事项,期望恢复日常运营节奏,但仍存在未知的变数。
自恒大陷入债务危机,行业风险蔓延势头愈发强烈,市场对于民营房企的信心跌落,不仅影响到销售一端,连融资端口一度也几乎关闭。来自大环境的挑战,让民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自去年底开始,尽管监管层不断释放关于地产民企的利好政策,包括以“三箭齐发”支持房企融资、发布民营房企白名单等举措,但成效进展不快。
与此同时,销售端提供的支撑也有限。
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35682.3亿元,其中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份额,较去年全年分别下降7.7、0.6个百分点。两者占比不再逾半,仅为48.3%。
截至7月18日,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57家A股房企中,预计2023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的有37家,占比达到65%,亏损总额至多为275.85亿元。其中,民营房企占多数。
已出险的房企,面临着退市、债务风险。今年至今,已有新力控股、蓝光发展、美好置业、粤泰股份等退市。资本市场对于地产行业持谨慎态度,市场估值处于低位。
未出险的民营房企则小心翼翼,保证资金安全,确保按期偿还债务。然而,地产领域仍偶尔传来暴雷声,上半年依然有多家民企,首次公开违约。
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新增5家首次公开债务违约主体,均为民营房企。时代中国、荣盛发展、合景泰富、世茂股份、建业集团等,大多未能按时兑付债券利息。
虽然相较于去年,房企融资环境已有一定改观,但融资支持受益的多数为资质良好的房企,尤其以央国企为主,而大部分中小民营房企仍步履维艰。
不过,绝大部分民营房企没有躺平,而是辗转求生,不放弃任何机会。
在退市潮中,他们祭出拯救股价的“组合拳”。比如荣盛发展、金科股份、世茂股份等,以公司回购、股东增持、并购重组等多种措施,托住了股价。
在债务大山面前,他们积极推进债务重组。恒大、华夏幸福、融创等,纷纷利用债转股等多种方案,寻找突破口。
地产商仍在出险、自救中,等待时机。
地产人眼里的《意见》
“规格高、很及时、针对性强”,这是王健林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看法。
他说,对《意见》发布感到非常振奋。
确实,对于这段时间陷入争议的万达集团来说,这份支持民营经济的《意见》,犹如雨后甘露,带来了发展信心。
珠海万达商管最近可谓是风波不断,上市路途不顺,还因为“珠海万达商管50亿股权一天之内被封了又悉数解冻”被市场多番猜疑。
前几天,惠誉又将大连万达商管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自“BB-”下调至“B”。惠誉称,万达地产的流动性因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纠纷而吃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大环境的改善,或许能为万达集团争取喘息的空间。
王健林认为,这是历年来规格最高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当前中国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意见》给处于低谷期的民营经济送来甘霖,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意见》当中提及,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对于民营经济做出了定位,并强调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该文件,也明确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其中提到,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关切民营房企生存的融资问题。《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
从定位、舆论引导、融资等各方面,实实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支持力度如此大,不仅王健林兴奋,多家民营企业也都表达了深受鼓舞的看法。
碧桂园迅速在官微发布题为《不负重托,坚定信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文章,欣然写到“将激发民营企业更加坚定斗志,奋发图强,迎接挑战。”
它着重强调的是保交楼、保民生。
据悉,2022年,碧桂园共实现255个城市1384批次的交付,交付房屋数量总和近70万套。今年,碧桂园将交付70万套房屋,上半年已完成了 27.8万套的交付任务,交付量稳居行业第一。
在当代置业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张鹏看来,此次意见发布,提振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完善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强化了民营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梁控股则表示“市场信心提振有望”,“市场真实需求仍在,修复周期虽有拉长、但房地产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
贝壳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彭永东直言,中央释放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信号,切实给民营经济吃下了“长效定心丸”。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倍感激动,他发布了文章,并强调复星是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两大核心发展引擎之一。
这份提振信心的《意见》,对于民营房企来说,就像“春来了”一样。
渐进的政策面
民企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有机构得出结论:民企的重要程度,已从以往的“56789”,提高至“66889”,即民营经济税收占比六成、投资近六成、技术成果占比八成、就业占比八成、企业数量占比九成。
围绕着“稳经济”这一目标,房地产领域备受关注。因为很少有一个行业,关联牵涉的范围,像房地产这么广。以往,房地产总被当作经济的助推器;如今,它也需要被拉一把。
深度调整期内,地产领域搭起了“房住不炒”“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边际调整。
这种调整,是渐进的。
去年,先是中债增为民企发债提供信用支持、万亿信贷涌向房企,后又解锁了尘封12年之久的股权融资大门,地产界短时间内掀起了定增热。不论“三支箭”成效几何,这都或多或少提振了行业的信心。
该年11月,被称为“史诗级救世”的金融16条提到,“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通过对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积极支持,坚决避免出现一致性抽贷、断贷行为。”
金融机构往往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监管层此次“对症下药”,提及国企民企一视同仁,让许多业内人士看到了希望。
只是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存在,实际推进不快,受益群体也有限。
7月,“金融十六条”有关政策期限延长至2024年末。具体为,对于房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一年。
这给了房企更多的调整时间和空间。
而近日《意见》的出台,算是又一个积极的信号。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等。这对于地产民企的化债,太重要了。
当下的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五年前的情景。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也明确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等几大措施。
市场认为,当前政策节奏与之后的资产表现,可能与2018年类似。展望今年下半年,在《意见》出炉之后,市场情绪或许有所修复。
站在目前的节点,可以看到,多地金融监管调研摸底信贷需求、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变化等情况,而诸如福星股份、大名城等涉房民企的股权融资,也有了进展。
相关标签:
进深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