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交所网站显示,因上海晋飞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三条的有关规定,该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2022年12月30日,晋飞碳纤科创板IPO获得上交所受理;2023年1月20日进入问询阶段,但直至IPO终止均未披露首轮问询回复。2023年3月31日,因财务资料过期,上交所中止公司发行上市审核。公司未更新相关财务资料以恢复上市审核,2023年5月8日IPO之旅因主动撤单而终止。
本次公司拟通过科创板IPO募集资金5.89亿元,投入于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研发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晋飞碳纤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织物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部分贸易业务。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装备、医疗健康、体育健康领域,少量应用于民用航空等领域。
朱家强直接持有晋飞碳纤36.09%的股份,并通过精杉投资间接控制晋飞碳纤12.69%的股份,直接或间接合计控制晋飞碳纤48.78%的股份,为晋飞碳纤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1.86亿元、2.38亿元及1.33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530.33万元、1076.07万元、3479.73万元及1972.5万元。
发行人选择的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二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保荐人海通证券写的IPO说明书写的好,信息透明,注册制下需要这样的IPO说明书。但是,这份IPO说明书也是直接开始就宣布了自己在科创板的失败之旅。因为科创板的基本宗旨是科技和创新,是国产替代、打破卡脖子等。但在开始的风险提示中,公司就非常明确地说原材料来自日本东丽,日本东丽可能会禁止进口。
公司主要原材料碳纤维因可用于各类高精尖领域,属于国外出口管制产品。发行人进口碳纤维根据不同进口国家/区域存在最终用途限制: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管制要求,中国企业进口日本碳纤维材料,需签署并向日本出口管制局(METI)提交载明碳纤维最终用途使用限制的最终用途声明(《ENDUSE CERTIFICATE》);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规定,美国出口碳纤维的交易需要出口企业获得出口许可证,中国进口企业则需取得中国商务部出具的载明碳纤维最终用户及用途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说明》。在上述管制下,中国碳纤维进口企业需按照载明的最终用途使用碳纤维材料。
以公司向东丽国际采购碳纤维为例,根据东丽出具的《TORAYA CARBON FIBER YARN 交 易 贸 易 上 的 注 意 要 点 》 及 发 行 人 签 署 的 《 END-USECERTIFICATE》,东丽对发行人原材料最终使用领域的限制为:钓鱼工具、高尔夫球杆、医学影像设备部件、电动汽车部件、轨道交通车体及座椅部件,且不得发生东丽碳纤维外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未经东丽事前许可的情况下:委托他人加工东丽碳纤维、变更商业流程、随意进行库存处理销售以及转卖、对生产剩余的尾纱原封不动废弃等。
报告期内,日本东丽存在暂停向中国企业销售碳纤维的情形。2020 年下半年,因日本东丽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许可的中国企业,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日本东丽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要求日本东丽防止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并彻底做好出口管理。受此影响,日本东丽暂停向大部分中国公司供应碳纤维,直至 2021 年下半年才恢复向中国公司的供应。
报告期内,公司向日本东丽采购碳纤维、碳纤维织物及预浸料等原材料,采购金额分别为3,532.04万元、3,003.03万元、1,892.32万元及4,513.77万元,占各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3.11%、28.90%、15.06%及43.11%,日本东丽为公司碳纤维原材料的第一大供应商。
报告期内,发行人涉及东丽碳纤维的产品收入金额分别为8,813.10万元、13,297.78万元、13,281.47万元及7,498.8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1.53%、71.49%、55.75%及56.39%。
研发费用低于可比公司
发行人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水平,主要原因系:可比公司为碳纤维生产商,并向预浸料、制品等领域延伸,其针对碳纤维原材料的研发投入较大。公司主要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相关的应用研究,与同行业公司存在业务差异,研发费用中材料费和动力费相比同行业公司较低,导致整体研发费用率相对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晋飞碳纤IPO的终止,其保荐机构海通证券2023年以来已撤否项目达到10家,其中科创板5单、创业板4单、深主板1单。
本文来源:IPO观察
来源:IPO观察
作者:IPO观察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