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植发企业即将IPO。
近日,证监会公布大麦植发医疗(深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进度,目前进度已达接收材料阶段。
有媒体报道,大麦植发计划于今年三季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据其官网显示,大麦植发成立近20年,创始人兼董事长为李兴东。大麦植发IPO的背后,也是一个植发医生的创业故事。
植发医生做出一个IPO
现代毛发移植手术于1959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美国皮肤外科医生提出了现代毛发移植手术的原理和方法,即枕部移植过来的毛囊会在不同部位长出和供区部位相同的毛发,而且永不脱落,并提出用直径4mm的游离毛发组织块移植来治疗男性型脱发。
国内毛发移植起步较晚,早期的植发,只是公立医院整形科中的一门分支,大麦植发的创始人李兴东,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步入社会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在铁路总医院从事植发工作的一名医生。
植发是一个表皮的微创手术,分为取发和植发两个核心环节。每位植发者每次少则取1500个毛囊单位,多则取3000-5000个毛囊单位,这意味着植发医生一般要在手术台边上操作5—8个小时。植发手术工作量大,耗时耗力,其实是一门苦差事,很多有年资、有经验的医生不愿意做,像李兴东这样刚进入科室的年轻医生无意中成了植发主力。
但植发手术对有着烧伤、烫伤的患者而言,植发手术是改变形象、建立自信的关键途径,李兴东接触过很多类似患者,这致使他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行业。
李兴东在自身植发技术熟能生巧后,认定这是门大生意。1997年,李兴东从公立医院出来单干,在北京创办了植发医院,取名“科发源”,这也是国内第一家民营专业植发医院。
那时候大家对植发不是很认可,只有一小部分敢于吃螃蟹的人在接受新事物,不过,靠发友介绍,科发源还是用了五年时间,从一个月几台手术逐渐发展到一月几千例手术的规模。
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推动行业快速发展。2002年,取发技术实现了从有痕到微痕的跨越。过去取发用毛囊单位头皮条切取技术(简称“FUT”),是在后枕部提取带有毛发的条状皮瓣,会留下线性疤痕。新出现的毛囊单位提取技术(简称“FUE”),是采用显微电动设备从后枕部分散性地单个提取毛囊,损伤小、术后供区疤痕不明显。
在植发环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传统的宝石刀+镊子进行手术,即先用宝石刀打孔,再用镊子把毛囊放进去,种植孔相对较大,毛囊方向难以固定。手术难度也较高,医生单手持针打孔后立即拔出、另一只手持种植镊夹持毛囊即刻种植,需要对种植受区和渗血做非常严格管理,否则会发生跳胚或者毛囊因出血而蹦出,从而使种植密度稀疏不一。
微针植发技术(ImplanterPen)所使用的微针,针孔直径、种植方向和角度都可以调节,在操作中将分离好的毛囊置入微针植发笔尖的卡槽中,然后通过微针植发笔内部的自动弹簧装置直接将毛囊送到皮下,毛囊到达深度后,针会主动退出,减少毛囊夹取时可能造成的损伤。种植孔比传统植发小1/3,因此创伤面小、密度就会高,恢复更快、头发的生长方向也会更自然。
2006年,李兴东参加世界植发学术大会,发现“微针植发技术”,便毫不犹豫地引进了。同时,李兴东带领技术团队对微针技术进行5次本土化创新,使之更适合中国人的头皮环境和毛发特点,先后获得10项国家技术专利。
随后,科发源更名为大麦微针植发,到了2012年,大麦微针植发全国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0余家,这一数据到2016年已经超过20余家。
2019年10月,大麦又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不剃发”微针植发技术,一举打破了“植发必须要先剃发”这个似乎已成铁律的手术规则。
截至2020年6月,大麦已累计服务60余万名脱发患者,完成约19万例植发手术。截至2021年底,已有35家医院,其中在华东、华北地区分布较多。
2019-2021年,大麦植发的总收入分别为7.47亿元、7.64亿元及10.21亿元,毛利率均超70%。其中,植发手术的占比分别为95.7%、93.1%、79%。
植发患者数量则由2019年底约2.38万人增加至2021年底约3.27万人,3万人支撑10亿收入。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植发医生,李兴东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终于把小小的脱发生意做大了,如若大麦植发成功IPO,他个人也将从一名医生变成上市公司董事长,完成新一轮的财富进阶。
“秃如其来”的脱发焦虑
如今李兴东能够成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是借了行业的东风。
2006年之前,植发行业始终是小众领域,更多局限在治疗层面,但如今却已经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
雄激素是影响毛囊发育的重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脱发。早期植发消费群体以保持形象的男性居多,男性用户消费比较理性,加上植发不是疾病范畴,不属于刚需医疗,行业一度不温不火。
2017年后,环境发生变化,脱发的低龄化日渐受到关注,年轻人就业、学习、家庭等压力增大,脱发日益普遍。
国家卫健委 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群超2.5 亿人,平均 6 人中就有 1 人脱发。其中男性较为容易患雄激素性脱发,患病率约为 21.3%,女性患病率相对较少约为 6%。2.5 亿脱发人群中男性约 1.63 亿、女性约 0.88 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星琪表示,压力大、焦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确实让年轻人的头发未老先衰。
目前我国不同年龄段脱发人群中,18-25 岁人 群占比达 24.7%、26-30 岁人群占比达 41.9%、31-40 岁人群占比达 25.4%。没有脱单的90后已经开始脱发,比上一代人脱发年龄提前 20年。
当今社会,颜值即正义,对年轻人群而言,脱发影响外在形象,而且间接波及择偶、求职等现实问题。
这种“脱发焦虑”,很容易在网络上发酵,与“脱发“有关的讨论,总能轻而易举的登上热搜,微博上#中国有超2.5亿人脱发#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6亿。
植发作为“秃”然兴起的“头”等大事,正告别刻板印象,从医疗变成医美,性质从治疗向改善型转换,大量爱美女性希望再造头发,或者挪到更合适的位置上,例如能有“三庭五眼”的效果,发际线有个完美比例,这极大拓展了植发的增量客群,让其成为部分人的“刚需”。
不过,植发作为毛发市场分支之一,目前市场份额只占 1%,行业市场渗透率较低。主要还是客单价很高,根据操作医生的年资,一台手术价格从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毛利高达60%-70%,平均净利润率接近30%。
据媒体报道,大麦植发目前用户平均客单价在2.5W—3W之间,全国门店月均微针手术量大致在3000-5000台不等。
手术成本主要体现在药械和医生两个方面。药械方面,大麦采用的是种植笔也就是微针技术,每个种植笔成本大约在600元左右,一台手术差不多需要8-10个。医生方面,经验丰富的植发医生月薪要4万-5万元,团队中的技术人员月薪也接近2万-3万元,高昂的人员成本,是植发手术高客单价的重要原因。
对于脱发患者而言相比于价格动辄上万的植发手术,植养护综合治疗契合大众需求,平常的头发养护重要性明显增加,包括白发、脱发、头皮保养等在内的头皮护理组成头皮理疗市场,具有更大想象空间。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我国毛发管理行业市场规模在2016到2019年的3年中从57亿元增长到163亿元,增长了186%。
固发、养发受众群体不受限制,属于高频可复购项目,整体市场规模远大于植发市场,不少植发机构将其设定为第二发展项目。
大麦植发也开始积极拓展头皮及毛发养护服务,在核心业务植发之外,通过产业链延伸获得新发展。大麦植发旗下拥有大麦微针植发、阿丝蔓植发、丝康源头皮管理、丝康源贸易、大麦植发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这说明公司不仅做植发,也做后续的保养。
到2021年,大麦植发脱发门诊已经可以贡献40%-50%的收入,短短两年,脱发门诊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了约30个百分点。
植发机构掀起上市潮
年轻人的“容貌焦虑”造就了植发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资本的不断注入。
在民营植发连锁机构中,雍禾的市场占有率为第一,大麦微针植发、碧盛莲、新生植发等民营植发连锁机构也紧随其后。
2021年12月13日,雍禾医疗成功登陆联交所主板,迈向国际资本市场,成为“植发第一股”。2022年3月7日,雍禾医疗继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后,又正式进入港股通标的,市值超50亿港元,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雍禾医疗开了个好头,植发行业随之掀起上市潮。除了大麦植发之外,专注于无痕植发科研和临床诊疗的碧莲盛就曾获华盖资本5亿元的战略投资,其董事长尤丽娜在2021年底表示,明年碧莲盛也有上市规划。
趁着植发经济兴起,植发机构们都在抢夺“植发第二股”的头衔,大麦植发、碧莲盛都是重要的种子选手,不过,谁是第二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久的在毛发行业走下去。
本文来源:IPO观察
来源:IPO观察
作者:IPO观察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