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接到不少网友反映称,江西知名房企东投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投地产”)要求员工强制跟投,承诺员工如离职可申请退还本金,30个工作日完成退款。然而,不少员工离职后,却发现钱迟迟到不了账,甚至最终能拿到的钱,都要打上不小的折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11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红谷滩凤凰洲的东投地产,进行了解。
公司的一纸通知:要求中层以上员工“强制跟投”
有人反映:须跟投近40个项目
彭越(化名)曾是东投地产的一名员工。
她告诉记者,2021年5月,公司人力资源中心下发了一份内容为“跟投管理规定”的通知,其上要求:公司获取土地后,开展项目跟投,40天内完成缴款。这纸通知中,东投地产根据员工层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一些员工可自愿跟投,部门负责人、高管、主导拿地人员等中层以上员工被要求“强制跟投”,并依次规定最低跟投限额。
以彭越所在的赣州南康东投·江樾府项目为例,从部门负责人到项目总经理,强制跟投的“门槛”依次在10万元、30万元、50万元。2021年6月13日,彭越按照强制跟投规定,投资30万元至江樾府项目。
有些员工则须跟投多个项目。曾担任公司高管的前员工张新(化名)告诉记者,员工的层级、岗位越高,强制跟投的要求也越高,隶属于总部、城市公司的高管,往往被要求须强制“兼投”多个项目,只是从第2个项目开始,可按最低限额跟投。以张新自己为例,其跟投了万年华府、吉安檀悦府等39个项目,金额从2万元至38万元不等。
东投地产下发的《跟投管理规定》标明“强制”类型
收益或翻倍,但“逾期”将面临扣罚或调离岗位
不可否认的是,相较自愿跟投,“强制跟投”的收益更高。
彭越签订的《南康东投·江樾府项目跟投协议》中提到,强制跟投人可获得与实际跟投金额相等的配资,按实际跟投金额的两倍分享收益,分担亏损,但前提是须向甲方提出配资申请。
“可是,配资年利息达到12%,我怕亏,就没有申请,但大部分人是申请的”。而让她纳闷的是,尽管大家都跟投了不同的项目,但实际签协议的另一方为自然人,收款的账户系私人账户,而下发通知要求员工强制跟投的东投地产,仅作为担保方出现。
据东投地产发文,强制跟投人员逾期打款,按年利率24%利息在当月工资或奖金中扣除,逾期30天以上的,调离本岗位。
说好离职退本金,多名员工反映遭“折价”
企业称“项目有亏损”
诸多信息显示,在退出机制上,东投地产早有规定——强制跟投的员工,如离职,在项目未分红的情况下,可申请无息退还跟投款,申请通过后退款流程为30个工作日。
今年5月,彭越离职,依规定,她向公司提交了“强投”退款申请。可是,一个月后,退款未如期到账。“催促了很多次,但相关办理人的回复要么是在走流程、要么是排队中。”直到2022年7月,她收到东投地产人力部门通知,要求签订《跟投返本确认书》。
所谓《跟投返本确认书》,即在现金流未回正的情况下,要求离职员工自愿同意先拿回本金总额的50%,后续跟投本金及收益根据项目实际盈亏情况经模拟清算予以处理。
这一模拟测算结果近期已发布。经东投地产测算,彭越跟投本金30万,亏损12万余元,实际应退约17.94万元。
更多离职员工向记者确认,已收到东投地产发来的“模拟清算”,多人被告知,如果要现阶段强行要回本金,只能按预计项目亏损比例,折价退本金。否则,就只能跟着项目“走下去”,退出时间不确定。
显然,前员工们对此结果并不认可。“不管是企业发文,还是签订的跟投协议,都未提到离职退出后,本金归还要以项目盈亏为依据。”彭越告诉记者。无奈的是,她也承认,此前为了尽快拿到现金,不少人已在《跟投返本确认书》上签字。
现场:
公司一副总称:系企业经济纠纷
据悉,为协调此事,东投地产约彭越于11月28日前往公司。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随彭越等几名离职员工,来到位于南昌红谷滩凤凰洲商联中心处的东投地产集团。
现场,记者表明身份,并提出想了解此事,几名离职员工也希望尽快进行协调。企业一接待人员表示,将通知公司领导。
几分钟后,该公司副总裁鄢琼将记者叫到一边,强调此事系企业经济纠纷,媒体要合法介入,客观对待。拍摄完记者证件后,她随即离开。
9时40分许,企业客服部负责人吴建新对记者说,员工反映也是事实,但希望不要激化问题,给双方时间和空间好好沟通。
截至记者上午10时离开时,东投方相关负责人仍未露面。“领导还在开会”,现场一名工作人员称。
当天下午,彭越反馈称,记者离开后不久,东投方一位曾姓负责人来到现场对接。“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能拍板的领导不在”,她告诉记者,东投约几名前员工于12月6日进行第二次协调。
说好离职退本金,多名员工反映遭“折价”
企业称“项目有亏损”
诸多信息显示,在退出机制上,东投地产早有规定——强制跟投的员工,如离职,在项目未分红的情况下,可申请无息退还跟投款,申请通过后退款流程为30个工作日。
今年5月,彭越离职,依规定,她向公司提交了“强投”退款申请。可是,一个月后,退款未如期到账。“催促了很多次,但相关办理人的回复要么是在走流程、要么是排队中。”直到2022年7月,她收到东投地产人力部门通知,要求签订《跟投返本确认书》。
所谓《跟投返本确认书》,即在现金流未回正的情况下,要求离职员工自愿同意先拿回本金总额的50%,后续跟投本金及收益根据项目实际盈亏情况经模拟清算予以处理。
这一模拟测算结果近期已发布。经东投地产测算,彭越跟投本金30万,亏损12万余元,实际应退约17.94万元。
更多离职员工向记者确认,已收到东投地产发来的“模拟清算”,多人被告知,如果要现阶段强行要回本金,只能按预计项目亏损比例,折价退本金。否则,就只能跟着项目“走下去”,退出时间不确定。
显然,前员工们对此结果并不认可。“不管是企业发文,还是签订的跟投协议,都未提到离职退出后,本金归还要以项目盈亏为依据。”彭越告诉记者。无奈的是,她也承认,此前为了尽快拿到现金,不少人已在《跟投返本确认书》上签字。
现场:
公司一副总称:系企业经济纠纷
据悉,为协调此事,东投地产约彭越于11月28日前往公司。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随彭越等几名离职员工,来到位于南昌红谷滩凤凰洲商联中心处的东投地产集团。
现场,记者表明身份,并提出想了解此事,几名离职员工也希望尽快进行协调。企业一接待人员表示,将通知公司领导。
几分钟后,该公司副总裁鄢琼将记者叫到一边,强调此事系企业经济纠纷,媒体要合法介入,客观对待。拍摄完记者证件后,她随即离开。
9时40分许,企业客服部负责人吴建新对记者说,员工反映也是事实,但希望不要激化问题,给双方时间和空间好好沟通。
截至记者上午10时离开时,东投方相关负责人仍未露面。“领导还在开会”,现场一名工作人员称。
当天下午,彭越反馈称,记者离开后不久,东投方一位曾姓负责人来到现场对接。“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能拍板的领导不在”,她告诉记者,东投约几名前员工于12月6日进行第二次协调。
质疑:“强制跟投”是否合法?
记者对话了解到,很多东投前员工之所以愿意投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金去参加公司的跟投,其中缘由,固然有所谓的“强制”,但心动于“强制跟投”收益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当高收益变成高风险,很多人开始思考和探究,强制跟投制度是否合法?
江西求正沃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海宝律师表示,东投地产下发的《跟投管理规定》部分条款无效,如逾期打款扣工资、调离岗位等,损害劳动者权益,属无效条款。此外,他提到,《返还本金确认书》中提出返还本金根据项目实际盈亏情况经模拟清算予以处理,系公司单方面的意见,职工有权不签。“职工的投资行为受法律保护,就具体退出方式,其有权要求查看项目财务情况,并根据项目财务的实际情况,主张自己的投资权益。”他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对于房企的强制跟投制度,讨论早已甚嚣尘上。部分网友援引《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提出的:“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提出:跟投制度是企业胁迫而非其自愿行为,跟投者有权撤销。
对此,张海宝坦言,认定是否构成“胁迫”,须综合事情的发展过程以及具体的证据情况。职工如认为确实遭到了“胁迫”,可全面搜集证据,申请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1月30日,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开回复此事,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其指出,当事人如选择通过仲裁途径进行维权,需到红谷滩区仲裁院提交仲裁申请。
观察:
强制员工跟投,台前是企业的大举扩张
公开信息显示,东投地产是江西东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媒体报道称,该企业2021年在衡阳、吉安、常德、瑞金等城市均有拿地,触角已经拓展到浙江、广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开发项目达100多个。2022年,企业也在江西和广西参与多起土拍。此外,据企业官网显示,今年上半年,东投地产共计40个项目、52个批次交付。
记者注意到,“稳健发展”是企业多次宣传的亮点,曾声称,95%以上的项目都是合作项目。与此同时,东投“5610快周转模式”也被多家媒体提及,即5个月展示,6个月开盘,10个月现金流归正。
一方面积极拿地,声称自己资金充足经营稳健,一方面却迟迟不退员工的跟投款。不少离职员工告诉记者,两者明显相悖,企业这一行为十分“迷惑”。
2022年9月15日,在中指研究院主办的房地产高峰论坛上,东投地产被评为“2022中国房地产产品力优秀品牌”,主办方在官方号上披露:近几年,东投地产在全国7大省份、50余城市进行了重点拓展,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而据此半个月前,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百差工地”及非法建设项目名单中,南昌东投·华章·欣悦府项目位列“百差工地”名单。
来源:乐居新媒体
相关标签:
韧性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