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沪深三大股指全天单边上行,北向资金一路净买入。行业板块上,汽车产业链领涨大市,军工、光伏、证券、化工、电力等板块纷纷造好,白酒、油气、煤炭板块随风而动,申万一级行业中仅农林牧渔、地产板块休整。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284.83点,涨1.42%;深证成指报12035.15点,涨1.90%;创业板指报2556.47点,涨2.25%。6月10日两市成交再破万亿,达1.05万亿元,较上日有所放量。北向资金方面,当日再度单边净买入,达116.22亿元,近1个月内第4次单日净买入超百亿,已连续10日净买入;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加仓近370亿元,单周净买入额创年内新高。
来源:Wind
汽车产业链6月10日再度掀起涨停潮。盘面上,新能源车ETF(159806)、汽车ETF(516110)低开高走、持续上攻,最终收于全天高位附近,分别大涨4.33%、4.26%。
来源:Wind
我们在4月中旬上海开启第一批复工复产的阶段,就给大家提示过:作为受到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汽车行业可能迎来修复性机会(详见《上海逐步复工复产,关注局部疫情变化》)。此后,行业又迎来了购置税减半、各地汽车消费刺激等政策面利好的加持。可以看到,在4月末创出低点之后,新能源车和汽车板块行情持续复苏,迄今为止反弹幅度分别超过45%和38%。
来源:Wind
乘联会5月产销数据披露,零售销量符合预期,批发销量超预期。5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16.9%/环比+29.7%至135.4万辆(1-5月零售销量同比-12.8%至731.5万辆)。新能源汽车表现依然出色,出口量创年内新高。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6万辆和44.7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
站在当前来看,汽车产业仍然具备一些继续向好的驱动因素。一是刺激政策带动需求持续恢复:政策方面,汽车行业正在经历2015年至今的利好政策扶持力度最大且最为密集的阶段,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预计惠及90%以上的燃油车购车需求。传统车方面,自主、合资和豪华品牌将全面受益于购置税减半政策,该政策保守预计带来2022年100万台以上燃油车的增量。
还有部分省市加码新能源车补贴,预计消费释放潜力或更显著。6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26家车企参加本轮下乡。2021年,共18家车企及其旗下52款新能源车型参加活动,而今年则增加到26家车企及旗下70款新能源车型。
二是全面复工复产带动供给恢复:4月以来车企逐步恢复正常生产,预计随着供应链能力、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工作逐步推进,受疫情影响生产的车企将全面实现正常生产。三是成本上行压力有望企稳缓解: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原材料价格指数目前处于企稳状态,未来上行压力有望逐步缓解。更长远来看,2014~2018年消费的1亿辆规模乘用车将于2022~2025年逐步进入集中换购期,也有望带动需求提升,整体周期上行趋势明确。
随着国内疫情缓解、购车需求释放,行业基本面有望迎来强劲复苏。行业内企业正在全力抢抓二季度最后一个月重要窗口期,在稳定二季度产销形势的同时,力保全年预期。尤其是进入到6月份后,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开始发力,预计6月产销形势将会继续好转。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继续关注复工+政策驱动下,有望实现供需双增的汽车板块,也可通过汽车ETF(516110)、新能源车ETF(159806)一键布局。
盘后央行公布了5月的金融数据,新增社融超预期、为历史同期次新高。具体来看,5月新增社融2.79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37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10.5%、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M2余额2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M1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6%。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
华泰固收点评认为有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总量不弱,但在政策驱动引导下的波动较大、信贷结构仍然不佳;二是政府继续加杠杆、企业依赖票据冲量、居民融资仍乏力;三是留抵退税导致M2与信贷增速持续背离。金融数据映射出微观主体活力仍不足,背后有长期不确定性增多与短期疫情等扰动。经济出谷爬坡叠加稳经济政策发力,信贷稳定性和结构有望边际改善,但修复动能偏弱加之长期问题,私人部门融资还不强。总体判断宏观环境开始向权益倾斜,但债市还不具备大幅调整可能,预计跟随疫情节奏反复震荡为主。权益市场在经历了情绪和预期修复后,还需要等待业绩、流动性和情绪的更强共振,但调整将是机会。
头图来源:图虫
转载声明:本文为资本邦原创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资本邦
作者:资本邦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