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李姗姗
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成本快速上涨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也难顶压力,加入了纷繁的裁员大潮。
据悉,6月2日,马斯克在写给公司管理层一封名为《暂停全球所有招聘》的邮件中表示,他对经济情况有一种“非常糟透的感觉”,特斯拉需要削减大约10%的工作岗位。
不过,邮件中也表示,此次裁员并不会涉及汽车制造、电池组装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部门的员工。
尽管如此,裁员消息带来的悲观情绪直接带崩特斯拉股价。截至6月3日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跌超9%,报收703.55美元/股,市值一夜蒸发超过7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亿元。
为了挽救裁员消息的负面影响,6月5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回应称,未来12个月里特斯拉的总员工数量仍将增加,但工资将保持相当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裁员传闻的情况下,特斯拉中国仍然在大规模招聘。此前,受疫情停产影响,特斯拉4月份产能大幅收缩,同月在国内销量仅1512辆,环比暴跌97.7%。
作为“煤矿里的金丝雀”,特斯拉对于行业发生的微妙变化,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如今,特斯拉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计划采取裁员行动,备受行业关注。
裁员规模或近万人
特斯拉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其全球员工人数为99290人。而这意味着,若此次特斯拉裁员10%,那么裁员人数将接近1万人,堪称特斯拉史上最大一次裁员。
而特斯拉裁员或许早有端倪。在此之前,马斯克向居家办公的员工下达了最后通牒,称“每人每周至少要在办公室工作40个小时”,否则视为默认辞职。在美国科技公司居家办公盛行时刻,特斯拉要求所有员工回到公司,这被外界视为变相裁员。
业内人士分析,马斯克此次裁员的直接原因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艰难时刻,特斯拉正在经受着零部件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
全球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汽车供应链,紧随供应链危机而来的是通胀导致的需求疲弱。最新数据显示,按照美国5月份新车年化率计算,全年销量仅1268万辆,远低于疫情前的1700万辆。
而更深层原因在于,马斯克看衰美国经济。在马斯克此次发往公司管理层的邮件中表示,他对经济情况有一种“非常糟透的感觉”。此前5月底,其公开预计美国经济或将面临衰退状态,且这种危机至少持续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
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特斯拉此次裁员或许是从成本和利润的合理化角度精简人员。
近些年来,特斯拉的员工团队一直处于扩张状态。2019年-2021年,其员工人数分别为48016人、70757人和99290人,其中,仅在2021年一年时间内,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28533名员工,人数大幅增长40.3%,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
据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马克德莱尼(Mark Delaney)表示,马斯克此次裁员可以为特斯拉每年节省约2.25亿至1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销量暴跌98%
尽管马斯克声称“全球暂停招聘”,但特斯拉中国官网还可以看到有多种职位空缺,而特斯拉中国的相关人员也表示,一直在大规模招聘。
此外,5月24日,认证为“Tesla-特斯拉中国招聘官方微博”的微博账号“特斯拉Tesla中国招聘”还在发布招聘公告,邀请设计类的人才加入特斯拉中国。在5月22日,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发布了100多个热招职位,覆盖车辆软件、硬件设计工程、动力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
全球裁员传闻下,特斯拉中国仍在招聘,足见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重视。马斯克曾表示,短期内特斯拉将不会在中国其他城市建造新工厂,会以扩大上海超级工厂规模的形式来实现扩产。
而作为特斯拉产能最高的工厂,上海超级工厂此前因疫情反扑而陷入停摆,于3月28日临时停产,停产时间近3周,直到4月19日才恢复生产,导致特斯拉4月损失产能超4万辆。
生产端直接影响到了交付端。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4月份在国内销量仅1512辆,同比大幅下滑94.15%,与3月份65814辆的销量相比,环比暴跌97.7%。
不过,随着上海工厂全面复工复产,特斯拉的产能正在恢复。据悉,上海工厂在5月底已恢复至两班制,目前仍处于闭环生产状态,预计在6月中旬左右会结束闭环,全面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特斯拉今年新投产的两家超级工厂,得州奥斯汀和柏林超级工厂,目前都在提高产量。
此前,马斯克曾定下2022年实现150万辆产能的目标。从目前来看,虽然特斯拉已恢复生产,但在疫情防控及零部件供应短缺的持续影响下,短期内特斯拉的生产速度仍相对缓慢,想要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经历长时间爬坡。
相关阅读 ↘️
宾利“躺枪”
“二搭”宁王,雷军的野心不止于造车
奔驰拿了一个“冠军”
广汽传祺暗藏“杀手”
理想汽车买了个“保险”
威马汽车被“逼”上岸
猎豹汽车“跑输”离场
宝马“残了”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汽车V线
作者:李姗姗
相关标签:
汽车V线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